《西游记》第六十三回,讲的是唐僧师徒在祭赛国遇到宝物被九头虫盗走引发的故事;第六十四回,讲的是取经团队经过荆棘岭,唐僧被几个树精掳走、杏仙诱惑唐僧的故事。
六十三和六十四回,一前一后,但在处置这两个妖怪时,孙悟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他放走了九头虫、打杀了杏仙等树精。
这是为什么?
孙悟空的行为模式会为什么会出现不一致?他是有精神分裂症吗?
显然不是。
1.取经团队在祭赛国的遭遇,观音菩萨“策划”的痕迹太重。
在取经途中,唐僧步步有难、处处该灾,这些灾难,有的是为了考验唐僧师徒取经的决心、诚心,有的是为了扩大佛派在当地的影响力,真正有性命危险的灾难极少。
也就是说,取经途中的大部分灾难,都是前期“策划”好的。
祭赛国的这一难便是如此。
祭赛国金光寺宝塔上有一颗舍利子佛宝,因此宝塔上祥云笼罩、夜放霞光,使得八方来朝。但久而久之,国王竟以为外国向本国进贡,是自己的丰功伟业,忘了是佛家带来的影响,开始不敬佛。这时,有一妖怪,偷走了佛宝,致使祭赛国国力黯淡,别国也不再按时进贡。国王将丢宝的责任归于寺内僧人,对其进行打压。这时,取经团队出现,夺回宝物,重振了佛派威严。
这种做事的模式,正是观音菩萨的行事风格。当年,让唐太宗李世民走上崇佛之路,观音菩萨用的也是这种手法。
所以,在这一难中,要得到“功果”,关键是寻回宝物。
至于妖怪,按照以往的经验,即使孙悟空有赶尽杀绝的心思,最后也会出现一个人,把妖怪救走、保护起来。
孙悟空显然早已猜到了观音菩萨的计划,所以,当九头虫逃向北海时,孙悟空才会说:“且莫赶他,正是穷寇勿追,他被细犬咬了头,必定是多死少生。”
而二郎神显然没明白孙悟空不去追赶的真实用意,说出了“不赶他,倒也罢了,只是遗这种类在世,必为后人之害”这样的话。
2.荆棘岭树精们虽然法力不高,但却算是佛派的“死敌”。
对于《西游记》第六十四回,很多读者都觉得没什么看头。几个树精把唐僧掳去,谈了谈诗、吹了吹牛,然后有个美女出来想泡唐僧,再然后孙悟空和猪八戒及时赶到,打死了这些树精。
这个故事看上去很无聊,没什么内容,可实际上,荆棘岭中波谲云诡,杀机暗伏。
首先,在这一回中,唐僧连连破戒。唐僧与树精们对诗,互相吹捧、越捧越高,破了不妄语戒;树精们“捧一盘茯苓膏,将五盏香汤奉上”,唐僧“却才吃了两块,各饮香汤”,破了不饮酒戒、不非时食戒;与女子“挨挨轧轧,渐近坐边,低声悄语”,破了“不歌舞倡伎,不过往观听”之戒。
其次,在这一回中,唐僧受到了“糖衣炮弹”的袭击,这比妖怪直接拿住他要吃他的肉更难对付。树精说:“道也者,本安中国,反来求证西方。空费了草鞋,不知寻个甚么?”这是在向唐僧灌输取经无意义、道派才是正统的观念。然后,杏仙出场,诱惑唐僧留下,彻底断绝其取经意图。
这一切都是有预谋的。如果不是时间太短,树精们操之过急,唐僧会不会被“糖衣炮弹”打倒?肯定会。
为什么?你看,最后,当猪八戒要打杀树妖时,唐僧竟然说出了“不可伤了他!他虽成了气候,却不曾伤我,我等找路去罢”这样的话。
唐僧到这时,还没有醒悟过来呢。
最后,荆棘岭方圆八百里,千年来没有路,被树精们把持,岭中的古庙也因此荒废,佛派在此地没有了香火。这些树精,是故意为之,以此彻底堵塞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所以,孙悟空要打死树精们,是必然的。在唐僧试图阻止猪八戒时,孙悟空说:“师父不可惜他,恐日后成了大怪,害人不浅也。”
可见,二郎神对孙悟空说放走九头虫“必为后人之害”,孙悟空对唐僧说不杀死杏仙等树精日后“害人不浅也”,两个“害”字背后,两人所思所想却完全不同。
因为,在孙悟空看来,取经团队在祭赛国遇到九头虫,属于“内部矛盾”,在荆棘岭与树精遭遇,属于“对外战争”。
所以,《西游记》第六十三回和六十四回应该放在一起看,才能品出其中的真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