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上学的时候读到高尔基这句话,认为这只是想鞭策我们努力学习课本的内容,奔向美好的大学生活。
确实,步入社会以后,把这句话抛在了脑后,毕业以后从未好好的去读一本书。
很快自己赶上了付费知识大潮,害怕落伍也想着赶快提升自己,于是报了很多微课,可正如那句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学的知识很快就忘记,包括读书,读过也很快就会忘记了讲的内容,更谈不上去实践。为了更好的读懂一本书,自己还去报名专门学习读书的课程。在课程中老师无数次提到《如何阅读一本书》,当时没有很在意,认为自己已经学了课程,大概知道怎么回事不用再去看了。直到自己有机会阅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自己读不好一本书的真正原因。
书如其名,《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通过分析阅读的四个层次来教会大家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让书成为我们的指导老师,增加我们的理解能力。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实用性工具书。
这本书初始版本是由莫提默·J. 艾德勒于1940年完成,曾高踞全美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一年多,在1972年这本书进行了再版,又一位作者查尔斯·范多伦对其进行大幅增订修改。新增了一些阅读的方法、技巧,以及不同书籍作用不同的阅读方式,阅读所应具备的广阔视野。
这本书在国内和国外好评甚多,重版多次。尽管《如何阅读一本书》写作于四十年前,但它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有说服力的阅读理念和方法,所以针对现在的书籍同样具备有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框架分为了四个大的篇章,详细叙述了阅读的艺术,阅读的四个层次,如何运用这四个阅读层次,以及针对不同书籍如何去阅读。
内容非常的详细,有的知识很晦涩,但作者反复提到,意在让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做到:”知其然而知所以然”。当然这本书也有贴心之处,每个章节后面都有这章的总结。如果时间紧张可以直接先看总结,待有时间再去了解具体的内容。
前面我曾经提到,以为自己学了读书课程就已经了解这本书的内容。事实上,不夸张的说,这本书可以是最详细的关于如何阅读的一本书,很多课程的内容都是取材于这本书。
但这本书里面的知识远远不止这些。
基础阅读的四个阶段可以帮助家长对孩子不同年龄段进行分龄阅读培养。
检视阅读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去选择一本好书,如何快读阅读一本书判断其可读性。要知道现在平均一年约有30万本书出版,所以检视阅读的指导意义不容忽视。
分析阅读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去精读一本书,反过来理解书里的内容,还可以指导我们写作时遇到的问题。
主题阅读是属于最主动,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也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
李敖有一句著名的“读书无用论”:“千万别对读书指望太多。你不会变得更博学,因为书上得来的东西你并没有真正去验证。你会因为终日耽于幻想而深思飘忽,因脱离生活而愈加沉默。”
李熬的这段话,说出来我的困境。读了很多工具书,读的时候会幻想如果自己遇到这些事情的做法,可该用的时候却把这些知识抛在了脑后,事后也往往有遗憾。自己的读书好像和现实脱离了轨道。
这样子的读书,读得再多,最终也只是再浪费时间。所以如何去读透一本书,如何将一本书读到属于我自己就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
读这本书后,我明白自己之前读书效果不好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一直处于被动阅读。被动的跟着书的节奏,被动的在吸收知识。
而要想做到把一本书读到属于自己,只有主动的阅读才可以做到。越主动效果越好。那关于如何主动阅读这本书给了很详细的描写,我自己也在读完这本书以后给自己的主动阅读制定了一份践行清单。
一、在选择图书的时候主动起来,用检视阅读法去选择一本真正的好书。
二、对于书籍的速度自己主动调控。弗兰西斯·培根曾说:有些书是可以浅尝辄止的,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书需要咀嚼消化。把需要咀嚼消化的书好好的精读几遍,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三、带着问题去读书。通过提问让自己保持注意力,掌握主动权。
四、践行书籍里自己认为可以增加自己能力的知识。活学活用书籍的知识。
五、踏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去学习书里的知识。多进行主题阅读,同步通读进一步地对一个观点触类旁通,达到知识不断深化的目的。主题阅读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最高层次,也是我最终的目标。
真正的完全拥有一本书,不是将它买回来束之高阁。而是通过主动阅读把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去践行,去做到知行合一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如果你在读书的时候遇到和我一样的问题,也可以去读一下这本经典好书,让自己行动起来,把尘封已久的书籍里的知识作用起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