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东坡词,忽尔一首《满庭芳》让眼眶发热。
一般这种情况下,肯定是其中几句触到了心底。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我在若干年前计划退休后回故园养老的,为此,不仅计划好了要买一小屋度日(虽然有亲戚家的大屋已为我留好房间,但一个人自在惯了,实在不愿意寄人篱下),而且连小屋的适老装修都已经设计好了。
但随着这一天的临近,反而越来越犹豫。我是想回去干什么?找回曾经的青春还是迷恋有老同学相伴的温暖?如果仅仅是想找个安静的地方一个人好好自处,那我停在原地不就可以了吗?我心安处是故乡呵。
看过一篇分析同学聚会的文章,赞同它的理念,摘录了部分。
“从一场同学聚会中,依稀可以看到中年人的生存状态:从一些人身上,我看到成功和空洞;从另一些人身上,我看到了朴素和喜悦。从一些人身上,我看到停止成长的样子;从另一些人身上,我看到通透和成熟。从一些人身上,我看到人生的困境;从另一些人身上,我看到重生过的痕迹。
人到中年,同学聚会还有必要吗?也许,那些聚会中的同学想要的、看到的、找寻的、逃离的,多半是现在的人生。有人渴望寻找自己从前的印记,以短暂逃离现在的缺憾。那是一段呈亮色的岁月。可是,那些交织着羞怯、甜蜜和隐痛的、情窦初开的岁月,再也不复返了,相见终究不如怀念。有人有未完成情结,渴望在新的时空下重新汇聚、真正被看见一次。
我们的人生之帆在驶向何处?是否在离渴望的自己越来越近?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了吗?幸运的是,很多偏离航线的中年人,在这个时期依然有可塑性。看见自己,也意味着建立在独处中发展自己的能力。温尼科特认为,独处是情绪成熟的重要标志。有独处能力的人,不会一味地热衷于参加同学聚会和各种社交活动;懂得为自己创造一个高质量发展环境,不受他人价值观和庸常话题的影响。”
而我从一个热衷于同学聚会的人,到现在的越来越喜欢独处,正符合文中的逻辑推理。看来我也是一个没放弃自我成长的人呵。
这些,也成为犹豫的来源之一。
我要一万遍地对自己说:都过去了,一切。如果强要回去寻找,怕只会找个寂寞和失望吧。
曾国藩说过:“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苏东坡也说:“云何,当远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再回首惘然如梦,而当下的每一天,都是一个欣欣然的新开始。
所幸明白得不算太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