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从2014年起,每看完一本书,都会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读后感之类的,所看过的书,针对目前情况来说,大多数不属于热门书籍。我可能会有一些闭门造车,因此想通过分享,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也希望自己的文字有一定的价值,不至于是无用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10月第2版 2015年7月第48次印刷
(原写于2016年3月11日,有删改)
图片来自网络(想到“大陆漂移说”了,陆地是运动的,人更是运动的)也许每个国家的历史都是一部血泪史,而人类的整部历史就是一部你争我夺的血泪史,现在所谓的政治,应该可以说就是如何对己方最大利益化地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
这本下册书,主要知道了之前不知道的:比如黑人奴隶贸易中,部落战败者被胜利部落的酋长们卖给西方白人,换取枪炮、酒等,然后再用枪炮攻打别的部落,而白人就能更方便地进行奴隶贸易;印度1857年的起义(并非民族大起义),源于王公、地主的利益受到英国人的损害,起义主要限于北方,一些重要的当地土著邦仍然忠于英国而且为英国镇压起义提供帮助;在古代,西方对中国、印度是羡慕、赞美的,近代西方对中国、印度是矛盾的,后又变成蔑视,日本对中国的“情感”(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汇了)也是这样,据说清朝时期中国人的傲慢和自满在1895年时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面对侵略,主要有两种反应,积极的和消极的,消极的往往会盲目排外,并且加强传统的激进观念,而积极的往往会利用外国先进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进而提升自身,而不是盲目全盘照收,当然,居于两者之间的往往会相机行事……历史书,对于我来说,主要是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能“发现”被“隐藏”或“歪曲”的另一面。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认为统治者采用他的“仁”、“礼”就能治理好国家;孟子觉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虽然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大部分时间以儒家为统治思想,因为是“统治”,所以结果也是明显的。无论古今中外,写出政治类书籍或者文章的人,大部分是理想家或思想家或哲学家,而不是政治家(投机类政客不是政治家),所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历史总体上是波段式上升(从奴隶社会算起,到现在),现在只是下一阶段的过渡期,谁也无法预测未来会是什么样的,而未来的人,也许会以这个时代为荣,也许会羞于提到这个时代,不过也肯定会存在像孔孟那样的人:从没看过周朝是什么样的,就在那一味地赞扬着自己想象中的时代。
每次看历史类的书,其实都是挺悲观的,会想到人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不过,毕竟现在这个时代跟以前(从奴隶社会算起)相比是好的,所以大家也努力使现在更好吧,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最起码守住自己做人的底线;独立思考,不盲目,不存害人之心,不恶意匿名攻击他人……又空话连篇了,哈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