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大宋美文好文历史
公元907—1004年间的南北对峙(澶渊相关)

公元907—1004年间的南北对峙(澶渊相关)

作者: 齐秋 | 来源:发表于2014-02-07 16:43 被阅读152次

    有宋以来,臣子之间的党争从来没有停息过。士大夫交朋结党,虽然有乡谊、道德、职能、同年等等因素,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应当是政见之争。

    北宋党争最盛的,是仁宗庆历新政时期和神宗熙丰变法时期。但是,北宋的党争决非始于仁宗庆历年间,在太宗、真宗时期,一样有党争。而在澶渊之盟以前,对边事的争吵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对辽国所占的幽云十六州是“收回”还是“放弃”,对辽国是战还是和等问题,不但使皇帝头疼,更让大臣们党同伐异。或云应统一全国,恢复汉唐雄风;或云南北朝局势底定,应该致力于国内建设,与北朝和平相处,承认南北分立的事实。

    这些声音对年轻的宋真宗,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澶渊之盟的结果发挥过作用。而反过来说,澶渊之盟之后的宋辽两国百余年没有大的战事,又使北宋的党争不再以边事作为攻击的手段,由内外兼具转为完全内斗,可以说是澶渊之盟的后果之一。

    澶渊之盟,在军事上一般认为是双方势力均衡,谁也无法消灭对方所致。对辽国而言,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07年立国,至1004年澶渊之盟订立,共有六位皇帝在位,其间对中原地区所采取的政策大致可以分为:太祖、太宗、世宗时期积极南下;穆宗、景宗时期退守保国;圣宗时期出兵求和这样三个阶段。

    公元907年立国时,中原地区正值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辽国因刚刚建国,国小兵乏,不敢大举南进,对中原主要是掠夺人口,目的在于发展辽的农业。盖因辽国境内可供开垦的土地不多,不南下扩张不能达到兴农的目的。辽太祖曾对后唐的使者说:“若与我大河之北,吾不复南侵矣。”可见当时辽国原没有南下中原争夺霸权,统一中国的企图。后经过阿保机的建设,太宗德光时期辽国势力发展很快。天显十一年(公元936年),石敬瑭欲废后唐自立,恳请契丹发兵助战,并以幽云十六州为谢,耶律德光倾国赴援,进而得到了十六州,但此后基本上再没有南侵。

    而且在契丹内部,有两派势力严重对抗。辽世宗时,一派积极主张南下,另一派则极力反对,由此造成了主战派辽世宗的被杀。辽世宗天禄四年(公元950年),“北汉主自团柏攻周,帝欲引兵会之,与酋长议于九十九泉。诸部皆不欲南,帝强之。行至新州之火神淀,燕王述轧及伟王之子太宁王沤僧等率兵作乱,弑帝。”可见其中反对南下势力的庞大与有力。自此以后,反对南下派主导了辽的政权,辽国对中原的政策进入了退守保国的阶段。

    辽穆宗应历九年(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亲征北方,意欲收复幽云十六州,顺利攻破了益津、瓦桥、淤口三关,攻陷了瀛州和莫州,兵峰直指幽州,“幽州急递以闻,帝(辽穆宗)曰:‘三关本汉地,今以还汉,何失之有?’”穆宗对于三关和二州失陷都无动于衷,更谈不上什么南下中原,一统中华的志愿了。其后即位的景宗亦然。

    到公元974年,即宋太祖开宝七年、辽景宗乾亨元年,宋太祖为了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遣使至辽,要求议和,景宗立即答应。宋辽和约的达成,说明辽国并没有南下灭宋的意图。倒是北宋太祖和太宗一直想着恢复汉唐大帝国的风采,在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统一南方之后,出兵北方,于六月灭北汉,其后继续北上,从而拉开了宋辽两国长达数十年的战争帷幕。

    要看到的是,北宋几次攻辽失败后,辽国都没有组织大规模的反攻,只是在恢复失地之后,为了彻底消除北宋的进攻而反过来以少数部队频繁出兵北宋。据《辽史·兵卫志》记载,辽国几乎每年九月到十二月都会发兵攻宋,然其目的并不在于消灭北宋,而是要破坏北宋的军事设施和经济,使北宋无力攻辽,“不许深入,不攻城池,不伐材木,但于界外三百里内,耗荡生聚不令种养而已”。到了辽圣宗统和时期,太后与皇帝亲自南下,也不是想要彻底消灭北宋。澶渊之盟的最初倡议由辽国一方提出,就更是其明证。

    对于北宋而言,在太祖、太宗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下,与辽国的和约不过是缓兵之计。北宋自公元960年建国到1004年订立澶渊之盟,一共有三位皇帝在位。在这将近半个世纪里,对北方辽国的政策大致也可分为三个时期:太祖筹划北伐;太宗前期北伐;太宗后期到真宗初期防守妥协。

    赵匡胤立国之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并不是北方的威胁,而是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因此与赵光义和赵普定下了“先南后北”的政略。公元974年与辽国的和约终太祖之世都没有被破坏,是因为当时南方尚未稳固而太祖身先殁之故。果然,到了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南方已经荡平,北宋便开始将目光投向北方。

    太平兴国四年,太宗亲征北汉,公然撕毁和约,挑起了宋辽战争。姑且不论五代十国时期辽对中原是否侵略过,单就此次征伐而言,显然是北宋单方面毁约,对辽来说不过是防守反击。太平兴国年间北伐灭北汉,是太宗最大的功绩,随后的高粱河之役却是惨败而回;以后的雍熙北伐又为辽所败,还折损了名将杨业。两次北伐都未见其功,反而损兵折将,竟差点丢了自己的性命。

    这两次大规模进攻的失败,以及当时内地各地小规模民乱不断,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迫使太宗调整内外政策,由积极北进转为防守,认为边事皆可预防,而内患才是真正可怕的,从而开始逐步放弃对燕云地区的争夺战。自此,北宋对辽的政策转入防守妥协阶段。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朝中大臣对辽国也产生了和、战两种声音,使本就存在的党争又凭添了几分厚重的战争色彩。

    辽国在成功地挫败了北宋对辽的侵攻后,开始频繁出兵北宋,但并不是想南下统一中原;而北宋经过几次大的失败以后,在辽国的进攻之下,处于消极防守、无意反攻的境地。公元997年,宋真宗即位,北宋王朝内外主张妥协的呼声日高,在主和派的影响下,宋真宗继承了太宗后期的防守政策,从而导致了澶渊之盟的产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公元907—1004年间的南北对峙(澶渊相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xh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