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听见她说》中小雨的父亲没有出轨,母亲没有强烈的控制欲,她一定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吗?
环境会给人造成错觉,但自己内心感受是不容否定的。
一个人的人生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应该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二者相互影响,但原生家庭不会必然导致一个人人生的幸或不幸。
不幸,皆源于你自己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如果在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自己的性格或秉性之前的人生是被选择的,那么在这之后,自己才是生活方式的主要负责人,此后的行为、性格都是自己选择的后果。
是继续走从前的路,还是重新选择新的方向?
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两个男孩,一个是白人,一个是黑人,白人男孩的父母博学多才,家庭殷实,黑人男孩自幼被母亲遗弃,经常遭到父亲殴打。
在很多年之后,黑人男孩成了研究黑人成绩不佳现象的哈佛经济学家,白人男孩虽也考入了哈佛,但因涉及多起连环爆炸案最终被判终身监禁。
按照传统认知,白人男孩未来肯定是个散发光芒的成功人士,黑人男孩只能是街头小混混。现实总是不按套路出牌。有光辉灿烂未来的人不一定有同样的过去,坐拥前景无限的人不一定拥有幸福美满的未来。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以及为之做出的选择。
改变的勇气
生活是被自己捏造出来的。可捏造从来都不是件容易事。我们常常迈出“不改变”的步伐。
停留在原地继续维持不满或不自由的状态比实施新行动容易得多,也更符合我们的秉性。
我们听过或看过很多因成长在缺少物质和爱的家庭而一生不幸的下一代人的事例,从而得出了结论——成长在不幸福不完整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自卑,或者长大后自卑的人大都童年不幸。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话不假,所反映的现象也很普遍,但这不是我们甩锅给原生家庭的理由。
若问怎样才算完美父母,无人能给出正确的答案。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培养孩子的方法的确会影响下一代人的人生,但周围环境和主观认知是可以重塑一个人的。
所以,自卑感到底从何而来?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自卑?
自卑感
“我长得不好看,身材也不行,也不聪明;我很固执,难以和别人相处;我非常注重别人的看法,总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自卑的人经常关注自身存在的缺点,并无限放大。但只要是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会受伤,也不可能不伤害到他人。
我们所拥有的大部分烦恼其实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外界是内心的投射”。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改变主观解释。
自卑感即感觉目前的“我”处在有所欠缺的状态,它是主观上的,而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
镜中的这个女孩妆很浓,很瘦,也很有气质,但她总觉得自己不够美,总觉得周围的窃窃私语都是在议论她的长相。
她的自卑或优越都来源于与外部的比较。她会因为得到别人的羡慕和夸赞而觉得高人一筹。她在比较中寻求自我认同。
有对比、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胜者和败者。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或优越感。
同样是面对失败,有些人会采取积极的措施去应对并从中反思,另一些则忧心忡忡、愤懑不平。
最终这个女孩意识到,真正在意自己长相的只有自己,是自己定义了“美”的标准,是自己把自己束缚在了狭窄逼仄的世界。
她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了,再也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她接受了不完美却真实的自己。
有自卑感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自卑感可以是成长、进步的催化剂。那自卑情结呢?
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一词原本表示的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跟自卑感无关。
有自卑情结的人会有一种“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想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会认为“如果没有A这个因素,我就一定是个有价值、能成功的人”。
那些把自身的不幸都怪罪于原生家庭的人大都有自卑情结。因为他们觉得如果我成长在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我现在一定生活得更好。他们把“生活得更好”当做目的,却因为难以做出改变,只能幻想着客观事实改变之后的情景。
如何摆脱自卑情结呢?
最重要的是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去掉“受害人”的标签,然后重新看待B。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有完美家庭的人不一定拥有完美的人生,拥有不完美却真实的人生的人也未必成长于完美家庭。
自己的态度、观念有时比事实更重要,更能影响我们人生的轨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