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行合一王阳明4:为善去恶是格物,把逆境当成修行!

知行合一王阳明4:为善去恶是格物,把逆境当成修行!

作者: 长胜阳明心学文化传媒 | 来源:发表于2020-03-27 08:35 被阅读0次

    如何区分自己的良知呢?王阳明说,心所安处就是良知,做一件事,你持续不断的感觉到心累,就说明超出了你的良知。注意,这里有个面重点:说的是持续不断,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实总会感觉心累,但过一阵也就习惯了,这个从心累到习惯的过程,其实就是你不断成长的过程。千万不可拿这句话当成不求上进贪图安逸的理由。但如果一件事,你干了几年甚至是五年十年了还是心累,那么可能就真的不太适合了。比如有的人天生爱唱歌,有的人就喜欢写文章,而有些人就喜欢上班的安逸感觉,而有些人天生喜欢创业挑战自我。甚至有些笨蛋学生啥都不会,就喜欢玩游戏,也可以去打比赛赚钱。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就看你会用不会用,别人不了解你的才干,但你自己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一定要在自己最擅长的长板上做强做深,而不要跟短板较劲。

    下面我们看第四句话,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方法论。所谓方法论,就是做事的原则和方式,比如孔子的方法论,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句话,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而王阳明的方法论就是那四个字,为善去恶。

    我们先来看看王阳明对他的弟子立下的训诫,这也是他对走向圣人之路的总结。包括四方面: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小时候王阳明认为第一等事,是做圣贤,这个标准实在是太高了,所以在当时都变成了一句笑话,甚至他老爸都嘲笑他是理想主义。而王阳明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后来种种反常的举动,都是在向这个志向前进,他也始终用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包括他自学兵法,其实也是想建功立业。这样成为圣贤的可能性就更大一点。所以王阳明用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立志,那就是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说白了就是你的理想是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只有从内心里树立了理想和目标,只专注于自己的理想,就会克服万难,勤学苦练,最终走向人生的巅峰。

    王阳明时刻告诉大家,要勤学苦练,不仅仅说的是知识。我们经常会被习气所污染,心灵就会产生很多毒瘤,这些毒瘤都是过错,只有我们勤学苦练,才能去除这些毒瘤,保持本心光明。说白了就是被正确思维洗脑的过程,也是光明良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善念和邪念会不断的形成冲突,如果我们不能持续的学习,不断洗脑,那么慢慢的就会让邪念战胜自己。从而造成行为偏差。这就是很多人已经财富自由了,拥有巨额财富了,但是仍然会坚持读书,坚持学习的主要原因。有些东西有事没事就得拿出来强化一下,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始终在走正确的道路上。

    王阳明讲的勤学,不光是读书这么简单,他说的勤学还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即使圣贤也不免犯错,之所以他们还是圣贤,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改过。做人不怕有过失,就怕知错不改。改正也分为两种境界,一个是自发的,一个是被逼的,自发的改正错误,他是发自内心的醒悟,而被逼的改正,一般这种情况都是在外力的作用下才会有这个觉悟。比如有的人非得得到严厉的惩罚,经历过牢狱之灾,才能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

    王阳明说责别人也要有限度和方法,当面斥责别人,会使得别人无地自容,他将产生非常羞愧和愤恨感觉,这种情况下,反而只会激怒他,让他去做坏事。这就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攻击别人,你要时刻想着自己的目的是让他改过,而不是去吵架拱火。有一本书叫做非暴力沟通,回头我们会给大家讲讲。

    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自己遇到这种人,也要心态平和,把他当成我的老师,尽量不要发怒。这其实也是知易行难,每个人都知道,要反思自己,要客观地看待别人的批评,但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如果有人对我当面严厉批评,我也是会生气的,甚至是愤怒,所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修炼。面对别人的指责完全不生气的,恐怕需要的非常高的格局,或者说非常强大的内心。比如我现在去指责马云不成功,活的很失败,他应该是不会生气的。只有拉开差距,才能拥有强大的内心。

    中国的哲学家,讲究悟道,也就是静坐。所谓静坐就是盘坐,双手放在膝上,用鼻子呼吸,心里数着呼吸的次数,让呼吸平稳,接着让自己的心进入空寂的状态,接着审查自己,是不是有私欲,是不是好色了,好货了,好名了?如果发现这些私欲,就统统除掉,然后还要想一些天理,比如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比如我们读过的这就是马云这本书里,马云有重大决策的时候都会去寺庙里静一静,禁语。他所说的禁语就是静下心来,不说话,想到什么就写下来。就类似于静坐悟道。反正俺是根本进入不了这种境界,我一般都是在来回走路中思考问题。我专注于思考问题的时候也不喜欢嘈杂,因为容易打断思绪。所以遇到心烦意乱,我更愿意去找个安静的地方散步,不太愿意静坐。也可能是我的修行不够把。

    王阳明一贯主张是事上练,越是遇到紧急的情况,越是能考验一个人的修为,所以他告诉弟子,一定要放到事情上去修炼,平常谈那些大道理都是没什么用的。遇到事情了,还能做到心静如水,内心光明,那才是真的get到了技能。

    其实平时大家都知道很多道理,但是一遇到事情就全都忘得一干二净了,除了恐慌暴躁,已经没有了任何智慧。为什么王阳明说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就是这个道理。修身养性,就是在光明内心,内心光明了才能做到遇事不慌张,只有这样你平时懂得的那些道理才能施展出来。别把智慧搞得那么神秘高大上,其实不过是遇到事情还能心中不慌,按照自己的良知指引,去冷静地处理事情罢了。能够做到遇到任何事都不慌不乱,镇定自若,于是你就已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高人了。

    这点在投资上也是适用的,其实投资的方法并不多,通过学习也能够很快掌握,但知道很容易要学到却很难,你真正能悟到做到,那就更难了。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把所学的知识拿到现实中去验证,这个验证的过程就是悟道的过程,学习成长的过程。我们常说需要经过一次牛熊的洗礼,你才能够成熟。如果从来没见过牛市和熊市,那么说再多的大道理也是没用的。

    做人也是这样,你学富五车没有实践也是白搭。只是纸上谈兵,根本没真正领悟。就像王阳明一样,即使他学了那么多东西,都学遍古今了,也非得经历过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才能真正地在历练中成长,才能真正悟出人生的真谛。读书本身就是在修身养性,光明良知,而每一次实践就会印证你的所学所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最终走向人生的巅峰。

    有一个例子,有一次王阳明弟子的儿子生了重病,这个当爹的愁眉苦脸,痛苦不堪。王阳明却说,这是一个大好时机,平常你读了再多的圣贤之道,其实也没什么用,只有遇到事情的时候,才能看出你学得怎么样。所以孩子生病,正是你练习心态的大好时机。王老师确实不是一般人,在一般人看来,说这样的话真是欠抽。

    这其实就是事上练,学知识不能光停留在口头和书本上,要通过现实中的磨练才能提高我们的心性。父亲看着重病的儿子,感受到了担忧,但王阳明却说,你担心也没用,并不能减少他的痛苦,更不能医治他的疾病,反而会让你心态扭曲。此时你的良知已经被七情六欲给控制了。我们要修心,就应该借着这个机会,打磨自己。你只有在这种紧要时刻,才知道自己学到了多少,平常满嘴大道理是没有用的。

    很多东西你认为已经学会了,但其实你只是知道了,离学会还差得远呢,世间绝大多数东西都是知易行难,知道非常简单但是上手一做才知道有多困难。投资也是如此,无非就是买卖和持有,这谁不会呢,但到了那个关键时刻,你还就真不会了,该买的时候不敢买,甚至还在卖,该卖的时候不舍得卖,还想赚到最后的铜板,该持有的时候,却总是静不下来,没有耐心。最后你看起来好像什么技能都会,但就是赚不到钱。说白了就是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

    读到这里王阳明的四句教就讲完了,这四句话就代表了王阳明心学的精髓。需要大家用心去体会,去感悟。甚至可以换换角色,玩一把穿越,想一想如果你是当时的王阳明,你会怎样走过他的一生,他碰到的那些磨难你又会怎么处理?又有什么样的感悟呢?或许你会有更深的理解。我也建议大家去读一下原书,增加以下感悟,毕竟很多细致入微的地方我们不可能都写到。我们只是精读精讲的概括了这本书,我能理解不代表所有人都能理解。另外王老师的思想是让我们强大内心的,只有精神强大了,悟透了人性,才能无往不利,迎接任何挑战。这就是道和术的区别,每个人心里都已经存了很多鱼,却缺少了吃鱼的方法。也有很多人心中没有鱼,更没有钓鱼的方法。王阳明的哲学就是告诉你应该怎么钓鱼,并教你怎么把鱼做好吃了。现在我们有了对王阳明心学的基本认识,明天呢,我们就从一些细节入手,带大家深入了解王阳明的思想境界。咱们明天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行合一王阳明4:为善去恶是格物,把逆境当成修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mk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