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章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个案概念化”。什么是个案概念化、为什么个案概念化以及本书所介绍个案概念化的基本框架。
什么是个案概念化
- 个案概念化是一种解释或假设
- 个案概念化是通过一种假设帮助我们了解来访者思考、感受和行事方式。
- 一个人的成长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因此,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应该同时考虑二者。
- 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并不是给出一种确定的解释,而是提供一种假设,可以随时进行调整。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会对他人进行“概念化”,这个过程主要是根据他人的成长背景,预测他人行为和能力,并以此指导自己和他人的交往。例如:有的人会认为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无法处理亲密关系,因此要求介绍对象的时候,必须是父母婚姻幸福的。
从咨询的角度来看,对个案概念化的过程,可以简单视为理解来访者的过程,这个理解既包含了作为普通人生活经验的理解,也同时包含了借助专业训练(各类心理理论)对人的理解。与生活最大的区别,咨询师概念化来访,不是为了指导自己如何与其交往,而是更深入的理解来访者此时的问题、困境。
而动力学流派的概念化更加注重个案的潜意识想法和情感:
- 潜意识的想法和情感如何影响来访者问题的。
- 关于这些潜意识的想法和情感如何发展出来的。
另外,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化,会较关注来访者的家庭或社会地位,例如:谈到某某人时,会说他们家时怎么怎么的,所以他肯定会怎么样;又或者,这个人是什么工作的,所以他会这么处理某个事。
那对于动力学的咨询师而言,也会注意来访者家庭和社会对他的塑造,但同时也会关注来访者自身的基因和气质。而在对社会环境影响这个部分,不会简单的因为来访者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就将来访者划到某种人里面,而是会试图理解这样的环境是如何塑造和影响来访者的。
花时间这样去做,并且强迫你自己把你的想法落实到纸面上(或者电脑里),有助于巩固你对来访者的想法,并且实践你即将在本书中学到的技巧。
该书的作者,鼓励咨询师将概念化的内容进行文字整理,这样的整理是帮助咨询师能够更清晰自己所做的概念化,在我看来,这样的练习就如同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是作为专业人员精进自身技艺的最佳途径。
为什么要个案概念化
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是我们的地图——它指导治疗的每一个方面。
- 提出治疗建议,设定目标
- 从发展的角度理解来访者的需求
- 发展治疗策略,预期来访者将会对治疗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移情)
- 建构有意义的干预方法
- 帮助来访者建立内在一致的自我描述
如果没有符合实际的个案概念化,咨询中的干预无疑就是乱打一气,或许有的时候这些干预确实能够产生一些影响,但更多属于误打误撞,很容易导致咨询陷入到偶尔有效,长期伤害的情境中。也会导致咨询师对咨询进程的推进、干预效果的预估无法完成。这也就是书中所言,个案概念化是地图。
形成个案概念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可以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无论咨询师是否与来访者分享概念化的部分,来访者都会透过咨询师体验到概念化的部分,而这本身就是具有治愈性的,比如一个人总是无法收拾故去伴侣的遗物,当他意识到原来自己潜意识收拾遗物就是放弃了伴侣的想法时,他或许就更能理解自己为什么无法收拾,也更能直面伴侣离世的现实。
本书的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是什么
该书提供了一个整体的概念化步骤或者说是框架:
- 描述来访者最基本的问题和模式
- 回顾来访者的成长经历
- 联系问题模式和成长经历
这个过程过程是人类在了解和解释一个现象是,通常的步骤。
- 首先描述现象的基本情况
- 找到可能的相关因素
- 推测相关因素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类比到动力学概念化的,咨询师所要做的就是:
清晰来访者的问题
这里用问题是从来访者的角度而言的,这个问题可能是难以面对的情绪、可能是与他人关系的困难、可能是缺乏动力完成某些事情、也可能是不理解自己的行事方式。在实际的咨询中,可能反应出来的是,伴侣不爱自己、孩子不服从管教、同事针对自己、工作难度太大等。
书中提供了,描述来访者问题的五个方面,同时特别提醒,除了来访者的主诉,更要从来访者与咨询师互动的实际情况去感知来访。
- 自我
- 人际关系
- 适应
- 认知
- 工作和娱乐
寻找可能的相关因素
动力学理论,基本假设是人的潜意识和情感决定了人的行为;而人的潜意识和情感体验方式又是由自身气质、童年抚养和成长经历等共同影响的。这就要求咨询师从这些方面去寻找可能的相关因素。
推测可能的因果关系
有人曾经比喻动力学咨询像是连连看,咨询中把过去的经历和体验和当下的困境做联系,通过这个过程不断增强来访者对自身的认知和理解。这个连连看的前提,就是咨询师将来访者过去成长中形成的潜意识和情感体验,推测为影响当前来访者问题的原因。而这正如同日常生活中,人们确认因果关系的过程。但对于咨询师而言,需要时刻牢记的是,个案概念化是一个假设,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咨询师所认为的因果关系,可能并不是来访者所认为的,而且也很有可能来访者无意遗漏了很多信息,而这些遗漏的信息,才是来访者问题的关键。
需要讨论的问题
- 书中提到当来访者善于自我反省,并且能够考虑他们无意识想法的来源和所产生的影响时,分享我们所建构的个案假设可能是有益的。那么该如何判断来访者是否自我反省,以及具有考虑无意识想法来源和影响的能力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