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争”是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篇,这里我想写篇读后感。
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本书的标题“沉默的大多数”,我想王小波是将这篇文章作为整本书的序言了,因为这篇文章写了他自己为什么沉默,而整本书又是他沉默后的所思所想。
“文化之争”的主题是关于如何对待传统哲学,说具体一点,就是如何对待孔孟之道、如何对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文章首先引出罗素的观点,“中国的儒学拥有僧侣的权力”。僧侣的权力指什么呢?看一下中国僧侣的日常,吃斋念佛,普渡众生。说白了,就是传递神佛、教人向善~行善上天堂、作恶下地狱。一句话,给人一种精神信仰。
儒学也试图给人以精神的教化,是古代帝王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看看“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之类,它们试图给老百姓灌输一种臣服的理念,以维持统治阶级建立起来的秩序。
所以,儒学拥有类似僧侣的权力。
但也不是说精神教化一定不好。学校里流行的各种名人名言,将某人当作榜样楷模,这些我觉得也属于精神信仰的范畴。只是这种精神范畴,更多的是激励个人奋进,这就是精神教化的正面作用。
接着,说了科学和儒学的不同。儒学,古人通过背书,背那些先贤语录,而走上仕途,即所谓“学而优则仕”,也就掌握了统治的魔力,成为人们的精神信仰。
科学,却完全不同。科学,不进追求知识,还追求证明知识。于是,科学就变成人人可掌握的东西。与儒学的统治魔力,科学顿时失色不少。
儒学的统治魔力,即使在当代也没消失,只是当初的儒学被国家的政策法规替换,但实质没区别,都是为了统治民众。社会进步了,统治阶级变了,统治阶级用的思想当然也要发生变化。
不变的,是人对仕途的追求。古人为走上仕途,背诵各种先贤语录,现代人只是将先贤语录变成各种政策法规。
科学呢,学的再多,最多也是维持生存,没办法成为人的精神信仰。由此,不难理解一些人眼里年薪几十万的程序员不如公务员,从古时发展来的基因决定了这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