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是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之举,更是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有效抓手。
由于其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对于寻求突破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的办学困窘的教育者而言,《管理标准》可谓一剂良方。
一,对照《管理标准》补齐发展短板
《管理标准》从保障学生平等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进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美丽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6个方面,明确了学校的主要职责,共涉及22项管理任务、88条具体内容。可谓事无巨细,面面具到。对照标准,按图索骥,准确发现差距,能急时补齐短板。
必须科学办学,规范办学,依法办学。
二,坚持内涵发展,打造办学特色
《管理标准》的出台不是要千校一面,城乡一体不是城乡一样。乡村教育必须走出"复制"、"跟跑"城市教育,最后沦为城市教育"低配版"的模式,因为复制、跟跑必然意外着滞后。要挖掘自身资源特点,进行内涵发展。
乡村学校是乡村的灵魂,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虽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乡村是我们所有人真正的故乡和精神家园、灵魂的发源地和憩息处。何况不是所有人都能生活在城市。这就是乡村教育的特质和内涵所在。
乡村学校是一堆火,乡村教师是一盏灯,热不足,光微茫,却是点亮乡村的"庠序之光"。这就是乡村学校虽小却要存在的价值。乡村学校必然长期坚守,乡村教育必须日渐成熟。若能一蹴而就,乡村振兴也就不用提到战略高度了。
学校建成了乡村的文化中心,农村发展格局的整体提高也就实现了。
乡村教育的特色在农村。
三,增强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育质量
随着农村教育的日渐势微,农村教师的选择性流动,农村乡村滞留了大批教不了书,不想教书的教师。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当下的农村教育现状更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好老师。
"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
坚定教师的职业信仰显的尤为迫切。
良知,使命,担当,责任……其实就是美丽乡村教育的质量。
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学校的根本。以文化之,以德育之,都是些具体的事儿,都得具体的人去干。
四,关爱留守学生,确保教育公平
《管理标准》说得是均衡,演绎得是公平,强调得有质量的教育。
均衡是相对的。
北京的史家小学已把校运会开在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而好多乡村学校却在为给孩子们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六一"儿童节绞尽脑汁。农村教育最忌好高骛远,否则又走了"复制"与"跟跑"的老路。需要以极大的智慧去"另僻蹊径"。课程的开发、校园文化建设切记脚踏实地。
乡村教育,关爱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应是公平的落脚点,质量的提高点。孤僻,自闭,冷漠,不爱学习,甚至种种小毛病…虽说"城里的家长是老师,村里的老师是家长",但生活、学习的关爱怎么能替代得了爸爸妈妈在孩子生命成长中的作用呢?刻意的关爱却有可能变成刻骨的伤害。
总之,乡村教育落实《管理标准》,需要科学、专业,更需要信仰和情怀。发展乡村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落实《管理标准》的过程就是乡村教师成长的过程,就是乡村教育发展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