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一天的时间草草翻过《解决问题的简明经济学》,一位日本经济学家的著作,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经济学说史。文章拣选了几个重要的经济学家作简要的思想概述,更多的是从日本国内关于这些经济学家的研究入手,跟我们所基本了解的情况略有不同。从简要介绍经济学而言,基本满足要求,但从学术的规范和视野的广博来说则拘泥于一方之见。
通篇下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段话:在不能完全依靠掠夺的前提下,要想增加贵金属和香辛料的进口额,就必须实行以下的政策:为了保证购买商品的资金,必须保护国内的产业;而要振兴国内的产业,就必须努力想国外出口工业制品。简单来说,为了扩大出口贸易而保护和促进国内工业,笔录手工制品、羊毛制品以及棉织品等,就是重商主义的政策之一。另外,为了保证金银等贵金属在国内的存量,还会同时采用禁止向国外输出金银的政策。
这段文章是针对于早期的英国经济而言的,但是我认为却是通用于现在的国情和个人发展,并且绝对适用。换句话说,就是你想买东西,就必须先制造东西,先增加输出,才是增加输入的先决条件。否则,就处于逆差状态,对于自己非常不利。
举个例子,我经常会为了想要完成的作业,而先把可能要涉及的书详细的浏览一遍,以便发展问题和确定方向。从心理上来讲,总认为先有了总体和完备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更加精确的了解到事情的本质和真相,为此总是迟迟不肯动手解决问题,似乎下一个阅读到的问题极有可能推翻之前的认知和结论,并且成为影响下一个拐点的里程碑,然而,事实是这样的情况很少见,在大多数情况下,事物的发展具备一贯性,并且基本的境界也已经体现出来,因此,根本不需要我们诸字阅读,全文了解。
最重要的是,这样做的结果是,自己的拖延症更加的加剧,事情经常在截止期临近或者是超出的时间内才完成。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办事效率,也降低了自己的可靠性,让大家无法信任自己,也为自己下一步的开展设置了障碍。
因此,想要有效的改善甚至解决这种问题,就必须先确定自己输出的形式和内容,在以此为目标的前提下,按图索骥,在来源和源头中寻找答案和线索。这样可以很好的预测出重点和难点,也会为此预留出相对的时间,同时抓住重点不放,将他成为自己的主要目标,这样,即使时间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无法兼顾到各个环节,也可以做到合适的取舍,为自己的主要重点和决定成败的小事拿下优势。
之前总是感觉自己这不行那不行,为什么不考虑一下自己可以的,大家在一起,说明在基本的认知中是处于一个比较集中的水平,只是各有侧重而已。但如果不区分特点和重点,就一定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有效的事。
先稳稳抓住输出,不管自己的状况如何,如果自己不能对等的实现交流,而只是通过获取,就永远只是单线的行为,互动产生于相互的交往中,只有先确立自己能够干什么,可以干什么,才有交互的可能。即使是指导,别人也可以相对具体的形成一个印象,也方便做出适合自己的指导来。因此,一定要先输出,先做出一个小东西来,才有可能成长。
其实这个道理,自己一直都知道,只是通过这种国家间的行为和如此正式的国家政策体现出来的真知,自己想要实践,并坚持下来,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的尝试和实践,我想下次我再作类似的分享时,可能会不一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