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问题初探六

作者: 老易之人 | 来源:发表于2017-03-15 14:07 被阅读23次

    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

    为准备此次敦煌之旅,在2015年11月份集中买了几本关于敦煌和莫高窟的书:井上靖的《敦煌》,杨宝玉的《敦煌史话》,敦煌研究院主编的解读敦煌系列书籍,我只买了《发现藏经洞》这一本。看过之后,发现敦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区,不只莫高窟是文化的瑰宝,藏经洞更具文物价值。而敦煌本身在中国的历史地理上也极具吸引力。我个人对艺术的敦煌修养不够,对文物的敦煌也没有足够的学识,但对历史的敦煌却颇感兴趣。于是把《汉书西域传》翻出来复习一遍作为总览,又买了法国人鲁保罗写的《西域文明史》,余太山主编的《西域通史》,英国人斯坦因写的《西域考古记》。在看《西域考古记》时,发现斯坦因在西域的考察全凭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做指南,于是又买了这本书。在读《西域通史》时,有关伊斯兰教的事情重新翻了一遍之前买的《阿拉伯简史》和《阿拉伯通史》。这些书虽未尽读,但关于敦煌和西域总算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中原政权对于敦煌的开拓是为经略西域为目的,更深一层的目的是为了与西方文明保持沟通。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对外交流为基础,东亚大陆在北方游牧民族和大海、高原的包围中,地理环境极为闭塞。中原政权就像置于釜中频死的生命,丝绸之路是其活力赖以延续的救命的通气孔,祖先们几乎凭借本能的意识开拓西域。

    2015年中,媒体上开始出现一带一路的概念,初时也没上心,这些书看下来,加之敦煌这一路走下来,对这个概念有了很深切的体会。当今中国想要和世界文明接轨,一带一路是仅有的两条通道,而这两条道路历史上一直有,今为官家重拾。【注】“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战略是目前中国最高的国家级顶层战略。

    中国要想突破地理的封锁,走向海洋是必经之路,至关重要者为印度洋。看东亚地理,东部为日本列岛封锁,东南亚受制于菲律宾,南海之南为印尼的巽他海峡、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海峡所阻。海上丝绸之路首要目的要突破这些封锁到达印度洋,因为与中亚的石油贸易,欧洲的经济贸易都需要依赖印度洋上运输。所以中国在南海建永暑礁,和菲律宾争夺黄岩岛,与缅甸合作开设穿越原始丛林的输油管道,在印度洋亚丁湾派护航舰队。所有的行动都是一个目的,占领印度洋。

    陆地丝绸之路经济带也不容易,向西既要抵抗泛突厥主义东进的阻力,又要缓和与中亚突厥人势力的关系,以期贸易的通达。所以中国在哈萨克斯坦有大规模援建项目。中国的西部边疆城市喀什,既是东突分裂势力的重灾区,又是通往印度洋的捷径。喀什出发,向西上帕米尔高原然后在巴基斯坦境内折向南,从距离上向东未出新疆,而向南已到印度洋。于是在这个地区出现一个巴铁,中国已取得巴基斯坦印度洋边上重要港口瓜达尔的经营权,并且要投数十亿美元发展与瓜达尔港相连的陆地交通。所有的代价都是一个目的,通往印度洋。

    这些事本应在中学的地理和历史课程上教给孩子们的,可惜没有。

    跨越敦煌,向往西域。

    一直以来,都想去敦煌看看。去过之后,发现敦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方。敦煌和莫高窟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敦煌的地位是军事上和经济上的,莫高窟是佛教上的。莫高窟和藏经洞又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藏经洞自有其历史学和考古学上的地位。

    想了解敦煌而不了解西域,敦煌的很多事情就说不明白。

    西域这个名称比新疆更具吸引力。近来商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原来以新疆开头的水果,现在都改称西域红提、西域香梨之类的。

    哈密、吐鲁番、焉耆、库尔勒、轮台、库车、温宿、姑墨、龟兹、阿克苏、疏勒、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且末、若羌、鄯善、楼兰、伊犁、塔城、阿勒泰,这些名字听上去就很吸引人。

    古时,这些地方最终都和一个名字相连,就是敦煌。

    找机会吧,西出阳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敦煌问题初探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pl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