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1:在看2小时品牌素养,一边看一边对照现今的品牌,在怀疑书中的定位理论是否有点失效了?传统定位理论强调推出新品牌占领品类心智,不要做品牌延伸……举了以前联想手机,TCL手机的反面例子。可是我转头看见我的海尔电视,还有小米……为什么现在的企业都这么干呢?小米看起来也挺成功的啊,什么品类都有,到底是哪个点不一样?都点想不明白,群里的朋友们,有什么见解吗?
有人说定位理论产生于产品过剩的时代,现在则是品牌过剩的时代
网友2:个人理解:定位产生于工业时代,关注点还主要在营销推广上,在传播上小米产生于互联网时代,是爆品战略,做生态链;时代不同,小米作为商业模式的格局也更高
感兴趣看金错刀爆品战略
网友3:反驳@灰灰 [呲牙]:
定位并不产生于工业时代,在那个年代美国已经走向了品牌繁荣,甚至是过剩的时代了。但传播渠道还是,电视,纸媒,广播。
网友1:那时还没有互联网上社群和参与感,用户自发传播这些东西,这是区别所在吗?
我感觉以前品牌强调的是占领一个品类的心智,比如王老吉就是凉茶,联想就是电脑,实际上消费者并不会对品牌有什么特别的感情
现在强调的都是用户,小米的用户可以为了小米这个品牌跟人撕逼
轻生活的用户也高度认同和喜爱这个品牌传达的情感和理念,会到处跟人安利
当品牌过剩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更真诚的、更有温度的品牌。选择符合自己内心价值主张的品牌,所以有人买罗永浩的锤子
很多东西我也没想明白哈哈。。。只不过有点感觉到现在这个时代,定位理论还是起作用的,只不过变成了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已,还有情感和个性化,时代和消费者的进化,留下了不少想象空间
网友4:消费升级背景下,品牌越来越弱化。消费升级=精神消费+物质消费,精神消费=体验价值+身份价值,身份价值(社交货币)=群体认同、群体疏离,因此,代表品质生活的轻生活,亚文化的江小白等能异军突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