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花粉过敏,又比较宅的人,春天里的争奇斗艳对我毫无吸引力,油菜花、桃花、樱花、杜鹃......朋友圈里赏遍了“花花世界”,也没能激起我想出去看看的欲望。比起姹紫嫣红的花,我到钟情常青的绿植,因为花期有长短,盛开时万紫千红,凋零时免不了有种“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哀愁,而兰草和多肉之类的植物,只要水分充足,可以一直郁郁葱葱,闲适淡雅,没有起伏。
但我又排斥一成不变的生活状态,所以旅行是最好的调剂品。翻翻相册,已经一年多没有没有带爸妈他们出去走走,不是没有计划,也不是没有时间,是不踏实的心境,使得驿动的心一直被拖沓的行动力拖后腿。清明放假时,和万玛聊起甘南旅行的想法,他建议我七八月份再去,本来想要说走就走的计划又被搁浅了。
说来也奇怪,好听的歌曲会单曲循环,可去过的地方,我却鲜有再次出发的冲动,因为在有限的时间里,趋于要亲自体验的好奇心,会选择不同的目的地,去看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去感受城市间的不同气质。
谷雨已过,眼看着夏天就要来了,想着得抓住春天的尾巴踏个青,周末约了小伙伴晨起爬石浜山,阴阴的天气糊住了远处的海岸线,200多米的高度,俯瞰下去满眼的钢筋水泥和公路,想起以前去过的黄山、华山,充足的负氧离子和郁郁青青的树木,爬起山来,虽然也是气喘吁吁,但更多是一步一风景的享受。同样是登山,陪妈妈去的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却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洗礼,晨钟暮鼓,听着梵乐,闻着寺庙里的香火味,空旷且安定。因为故事传说和蓝月谷那抹惊艳的色彩,增加了玉龙雪山的神秘感,而期望值过高的庐山、武夷山、雁荡山,就没什么可圈可点的出彩之处。
我心中的古镇情怀,始于西递宏村,就我到过的古镇而言,西递宏村至今仍排第一,这种感觉就跟“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一样的。作为最能体现徽州文化,代表着徽商智慧与情怀的村落,西递宏村虽然免不了商业化的运作,但幽长深巷的复古感、石刻木雕的年代感,会撩动起遐想和沉思,似乎是一幅画卷,演绎着神奇,讲述着历史,展示着古老文化的魅力。而后去过的西塘、平遥、乌镇、丽江,都大同小异,可能是因为千篇一律的麦芽糖,手工珠串和纱巾,多得是叫卖声,少了人情味,都不及西递宏村的韵味。相比之下,临海的紫阳街多了些具有烟火味的生活气息,可能是因为能从房门外窥见屋中打麻将的老人、在老式椅子上打盹儿的剃头师傅,有着别处古街上吃不到的蛋清羊尾、海苔饼等特色小吃,紫阳街的慢有我喜欢的悠闲。
历史古都中,南京因为熟悉显得格外亲切,这里有童年和弟弟在公园里嬉闹的回忆,有求职碰壁求之不得的沮丧,有无数在这里次中转的惆怅。故宫的珍宝,帝都人民敦厚诚挚的问候,还有闲逛在后海、南锣鼓巷中的穿越感,北京给我一种积淀与厚重。去北京看了城头,也去西安看了坟头,不过除了烤鸭,北京的美食没有西安来的惊艳,西安的各类面食,着实让人流连忘返。而杭州,除了儿时对白娘子的崇拜外,现在因为二弟和弟妹,多了一份牵挂。
现代化的大都市中,上海、深圳是我逗留时间最短的城市,他们洋气、开放、充满活力,在上海早高峰的地铁上被挤到怀疑人生,在深圳福田被CBD的玻璃窗耀得睁不开眼时,我真实地感受到什么是沧海一粟。
和处在大城市里自己微不足道的挫败感相比,在大海面前倒是可以感慨人都一样渺小。第一次看海是在青岛,除了新奇,下饺子似的海滩好像也只有海风习习的凉爽。厦门更多带有小资的腔调,相比鼓浪屿,我更喜欢厦大的校园和环岛路。对于没有走出过国门的我,三亚海的清澈是高于心里预期的,清晨在三亚湾,和爸妈一起等日出,那一刻,我想就这么安静地看着海岸线上的鸭蛋黄,听着海浪,突然老去。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身体和心灵,必须有一个在旅行的路上”,这些虽然已经是陈腔滥调,但也确实承载着一些最浅显又经常让我们忽略的道理。下一站,哪里?是旅人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人生的问句,我想旅行和人生的意义都在于寻找更美丽的人和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