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84277/cd4bc73b8060d491.jpg)
“当你年轻、身体健康的时候,你相信自己会长生不老,从不担心失去自己的任何能力,周围的一切都在提示你“一切皆有可能”。你愿意延迟享受,比方说,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和关系网,而不是和妈妈黏在一起。但随着你的视野收缩,当你开始觉得未来是有限的、不确定的时候,你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此时此地,放在了日常生活的愉悦和最亲近的人身上。”
原来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
看完《最好的告别》,心情无疑是有点沉重的,但同时,又有种豁然开朗的顿悟。
全书的主旨其实就是在说一个事情:人要选择对的方式活到死。
可惜的是,很多人都没有想清楚对的方式是什么。
更可悲的是,即使他们内心知道,选择的权利也不在他们手上。
作者哈佛毕业,是一名宅心仁厚的医者。让我们看看他的建议是什么。
一、 对的方式
唯一让死亡并非毫无意义的途径,就是把自己视为某种更大的事物的一部分:家庭、社区、社会。
(1)和家人在一起
书里有很多人在得知自己的病后,不愿呆在医院为了微乎其微的好转机会忍受折磨,放弃和家人温存,而更加愿意就让病中的自己和家人呆在一起,享受最后的人情温暖。想象如果有一天你也会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中,是否会让你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更加感恩家人的陪伴?
乔布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自己有三件事一定要完成,前两件都与事业有关,第三件是看着自己的儿子初中毕业。再伟岸的巨人都有心中最柔软的那一块,可能是落日黄昏后的那一缕炊烟,可能是灯火阑珊处等候的那个身影,也可能是牙牙学语不禁意间的那一声爸爸。
对于我们来说,用心感受平时普通的温暖,多给家人些时间,而不是冷冰冰的短信和三言两语就挂掉的电话,会让我们在那一刻到来的时候,觉得平静无悔。
(2)留在喜欢的地方
如果照顾家长已经妨碍到子女的正常生活,而家长也对成为子女的负担怀有愧疚,但是又绝不想孤零零一个人生活的话,那可能,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一家辅助生活机构。美国的养老机构的百花齐放,人们可以各取所需。当然让年迈的父母接受一个新的环境需要时间,如果他们不喜欢,不快乐,那再尝试别的办法。反之,如果他们适应得很愉快,那即使无法得到24小时的照顾,偶尔还会出现一些小意外,也应该遵从他的喜好,让他留下,而不是选择一个更加安全但是也更加无趣的地方。
一旦父母独自生活出现了障碍,很少有子女会想“这是妈妈想要的吗?”他们通常只是觉得“把妈妈放在这里我更安心。”但是只有知道家长渴求的是什么,才能选择最合适他们的疗养方式。因为心灵的疗养比肉体更加重要。
顺便查了下目前我国的现状,中国的养老机构普遍还停留在照看起居上。根据中国产业洞察网给出的报道,2014年中国综合性疗养院排名第一的北京工人疗养院,是设有各种疾病的康复中心的。那还是以治疗为主,仍然把这些时日无多的人当做病人来对待。会有人提醒他们你今天有没有吃药,有没有哪里痛,但是没有人会关心他们是不是孤独。还有一些上榜的是有好山好水好风景的疗养院,比如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北戴河疗养院,然而好的风光看久了也会想念人的气味把。每一个住在这些避暑胜地的人,难道都是更喜欢无人打扰的鸟语花香,不喜欢吵吵嚷嚷的人间百态吗?以后,或许还会出现一些带健身房、博物馆、电影院的疗养院,不过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
(3)发挥生命的余热
作者的父亲,在得知自己得了肿瘤后,没有立即治疗,而是重新界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由于病情已经让他无法再拿起手术刀,于是他褪下医生的白大褂,一头扎进扶轮社地区总监的工作。还给自己设定了工作计划——出席两次本地区所有59个俱乐部的会议并讲话,发展本地区所有扶轮社的社区服务工作。病情没有严重到影响他开车,因此他顺利地完成了他的计划。
二、选择权
(1)三种医生
日益发达的医疗水平让人们更多地是看重生命的长度。当你的亲人出现疾病的时候,你第一反应就是去医院治疗,然后现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医生,会告诉你,你生的病得吃这个药。除此之外,别无他言。再好一点的,他会给你选择,吃这个红色药片,你会出现耳鸣头晕,但是不吃这个红色药片,换成这个蓝色的,效果就会差很多。好了,你自己选吧。第一种作者称之为家长式的医生。第二种是资讯型医生。
而现代医学带来的最大的矛盾就是,我们到底是应该延长无质量的生命,还是应该让有限的生命更加有质量?先别急着下结论。首先我们应该问问当事者的想法。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在书中拼命介绍和鼓励的第三种医生——解释型医生。他在开药方前会先问你:生了这个病,想要痊愈是不太可能了。所以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你最不希望失去的能力是什么?比如你说,无论如何,我还想要继续吃美味的食物。或者,我不想失去和家人亲近的时光,我想用心陪伴他们。那么,开不开药方,开怎样的药方,选择怎样的服用方式,都将因为你的回答的不同而不同。诚然,开化疗单对于医生是最轻松的方式,也会有人说,你付的钱是让医生为你治疗,而不是花钱让医生和你聊天,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付钱到底让医生为我们做什么?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让自己更加舒服好过吗?那如果治疗的结果并不能带来更加舒服好过的日子,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治病呢?
所以首先,我们在治病的时候,就要抓住选择权。如果能遇到第三种解释型医生,当然是我们的好运,但是如果遇到的是前两种医生,不要任他摆布,而是将你最珍视最不想失去的东西传达给他,才是对自己最负责的做法。
(2)艰难对话
那么,如果在发现病情之后,当事人已经没有能力去做抉择,身为他最亲近的人,你该如何为他做出最好的选择呢?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你如何把握住这个机会,做出不后悔的选择?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作者医院的姑息护理专家布洛克,在10年前,面临过一次抉择。她的父亲得了肿瘤,医生说,切除后有20%的概率会导致他颈部以下全身瘫痪,而且会有生命危险。她和父亲进行了一次对话,目的就是为了知道,为了一个活命的机会,你可以忍受多少,放弃多少。结果她父亲说,只要能够让他吃着冰淇淋看足球转播,就愿意活着,并且愿意吃很多苦。在知道父亲底线的那一刻,她很吃惊,好像自己从来不曾了解过自己的父亲。
事实证明,这场对话的意义非常重大。手术导致父亲近乎残废,而且为了挽救他的生命,还必须再进行一次手术,很可能永远残废。千钧一发之时,她的父亲是没有办法选择的,而她已经清楚地知道了他的选择。她问医生,如果活下来,她的父亲还能否吃着冰淇淋看足球转播。医生说可以,于是她选择了继续手术。
她坦诚道,如果没有这场对话,她会选择让他走,因为情况太糟糕了。但是可以想象之后她会陷入到无穷的痛苦和懊悔之中。
布洛克和她父亲的这段对话,叫做艰难对话。
作者建议有机会的话要趁早了解你亲爱的人他们最珍视的东西。这样好在危急时刻,果断做出最适合他们的决定。虽然人人都要历经死亡,但是谈到生命的陨落,人从心里还是觉得抗拒,这也无可厚非。所以如何开启和亲近的人谈论这个话题,是一个让人心颤的问题。其实,我们可以用四句话去完成这个任务:
第一句是“我很担心”,然后陈述实情。这句话很简单,但是加上这句,不仅传递了事态的严重性,而且也告诉对方,我和你站在一起。同时,这句话里还隐隐暗含着希望。
第二句“如果情况恶化了,你有哪些惧怕?”让对方做出最坏的打算,然后回答他这种情况下他惧怕的那些是否会成为事实。很多东西可能真到了那一步也没那么糟,这样能让对方卸下一些心理负担。
第三句“如果情况恶化,你有什么目标?”为下一个问题做准备,让对方梳理自己的思路,思考自己仍然想做的事情。
第四句“为了阻止将会发生的情况,你愿意做出哪些取舍?”到这一步,已经可以得知对方内心真正的想法。可以与他一起做决定了。
比如作者在和父亲谈话之后,知道了父亲宁愿死也不能接受完全瘫痪的生活。于是当手术出现意外,医生询问要继续(可能会死)还是放弃(几乎肯定瘫痪)的时候,他选择了继续手术。手术后,父亲醒来,跟他传达的信息是“HAPPY”。
总结:
有时候少做一些,才是帮助。尽全力救治反倒不是最正确的做法。
人生病了,不一定要马上治疗。如果因为治疗所失去的肯定比你想要得到的多,那不妨先延迟也未尝不可。在这段时间里,你还能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
没有一个人想要看着自己的亲人遭罪,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在明知自己亲人的病治不好的时候,还继续勉强治疗只为了那微乎其微的可能性。那么至少,在让他们受罪之前,问问他们,是否愿意浑身插着导管,失去维持人情的正常功能,只为拨慢时间的指针?如果知道他们最不想失去和一家人的团聚,子女的笑颜,才不会把他们丢在无亲无故的医院里任血肉之躯承受冰冷的机器。
一个有趣的观点是,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也会面临很多的意外,所以人类的自然死亡才是“不自然”的!能够平平安安地活到老死,已经是上天的恩惠。怀着这样的心情,当我们老了,病了,或者我们的爸妈老了,病了,需要作出决定的时候,想想此书的建议或许会让我们作出最正确的选择——活在当下,而不是因为未来的美好而牺牲现在。
折梨:每月分享好书推荐。坚持输出的多语言学习者,欢迎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