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阅读纸质版的小说啦,相比纸质书,我更偏爱阅读电子书,但有个缺点,我阅读电子书追求极快的速度后,也失去了细细品味一个故事的那份宁静。
读纸质书时,我喜欢拿铅笔做点标记。也许能给自己扣上一个不爱惜的名号,害。
好啦,接下来切入正题,总要留下点痕迹。
潘汝良,他是一个自我、不爱讲话、存在感不强、理想主义的人。也许这样形容太片面。他渴望被家人看见,被认可和夸赞,可他感受到的只有被忽视、冷漠。
潘汝良讨厌他的家人们,延展到对其他中国人没好感。也许是出于对外国的滤镜,他“爱”上一个俄罗斯女人,他在逃避,他在渴望“拯救”,他又渴望失去所谓的自由,只想当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他很看中“体面”两字,这是我看见的他。
潘汝良有一个爱喝酒的父亲,潘为自己找补,喝酒是为了调节情绪,情有可原。可我看见那句形容“一种高尚的下流”,感到有一丝可笑,说不出来的感觉。可他那个父亲根本不顾子女死活,是个吝啬鬼,偶尔赏两颗花生米,真是很无奈,不把孩子当人对待。
潘的母亲,一个受文化水平低的女人,只能做到让潘温饱,却不懂他的精神世界。她好的反面是拿孩子当自己的情绪垃圾桶,听戏和打麻将都算不上什么。他也不喜自己的弟妹,不成熟,拉低了他的水平。
潘遇上沁西亚,着迷于她身上的自己。她美丽,自由,追求体面,会德语。可越近,越能觉出来很多不喜的地方,他蒙了自己的眼,仍坐着异想天开的美梦,又不愿松手“自由”,为爱而爱,他是这么做的,世俗中许多人也是这么做的,失去了自我。
沁为结婚而结婚,多讽刺。破败的婚礼现场,一个草率的新郎,一个努力保持体面的沁,还有在场目睹一场悲剧的潘,潘很心酸,自己是个胆小鬼,但沁也只是个被规则牵着走的人。结婚后的沁,糟糕极了。而沁的妹妹,那位年纪还小的年轻人,还有无限可能,暂时不必忧愁于未来。所谓既定的结局,为什么不能反抗呢?
潘的梦彻底破碎了。他的幻想,他在书中画的小人,一切都没了。
我不觉得和沁结婚的人的如果是潘,结局就会变好,他和她都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我也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