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022851/537b037621d8c12d.jpg)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世界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的至理名言,“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脱离畜牲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
有人说:如果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那读书就是最浪漫的教养。书,像一颗智慧的种子,当父母把它种在孩子的心田,用心去呵护和浇灌,一粒小小的种子就会萌发出勃勃生机,从而生成一颗参天大树。
亲子阅读就是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共同经历一件事情,共同体会书中的喜怒哀乐,近距离去感受孩子心理和思想上的变化,及时调整方式方法,更好的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从小学开始,孩子在别的家长眼中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怕他骄傲,怕他有压力,怕他不敢去面对失败。十来岁的孩子,心智还不成熟,见惯了掌声与鲜花,却很容易被一片杂草绊倒。所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让我操心过多,这归功于孩子的努力,也归功于与他共读的时光。随着孩子升入初中,课业的陡然增多,虽然是意料之中,但还是免不了手忙脚乱。
十一假期前的一个晚上,我在看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随口问起孩子知道郁达夫吗,孩子说不认识,然后再问路遥呢,孩子仍然摇头。我一口气又问了好几位作家的名字,他要么不认识,要么仅能说出来一两篇作品。我当时有点生气,随后反思过来,是我们懒惰了!我和他爸爸仅关注了孩子的学习情况,每天只关心他课业学到了哪一部分,有没有完成作业,与他一起读书的时间比小学时少了很多,陪读时也是拿着手机做着自己的事情。意识到这个问题,我和孩子爸爸马上与孩子进行了交流,先让孩子来说说最近都读了哪些书,在学校的读书情况,近期有没有想读的书,以及学习上的疑问。孩子说了很多,还特别提到他语文老师写过书,真是太厉害了,羡慕的不行,然后他又拿出来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说看不太懂。确实,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太好懂,特别是对于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不了解那个年代的情况下,很难真正读懂鲁迅先生的家国情怀。我们让孩子翻出以前一起读过的《写过儿童的中国历史》,并结合一起看过的电影《1921》,谈了我们对鲁迅先生及对《朝花夕拾》这部作品的认识和理解。经过这次长谈,感觉孩子更热爱读书,也爱跟我们一起交流探讨书中的问题了。我们同时也意识到,孩子进入初中后有了自己的认知,不能再用一种俯视态度把他当成小孩子来看了,我们的亲子阅读方式亟需“改朝换代”。
有人说,现在的家长,放下手机、立地成佛!虽然是个玩笑,但却说出了很多家庭的现状。电视、电脑、手机、游戏等缤纷世界的诱惑太大了,我们大人都抵抗不了,更何况没有多少定力的孩子呢!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容易,失去却是非常之容易。这不仅是对孩子的考验,也是对家长的考验。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探讨,我发现对以前读过的文章现在多了理解,“初看不识书中意,再看已是书中人”。孩子也乐于去表达他自己的思想、看法,遇到问题时“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通过三个多月的初中共读时光,我觉得孩子比小学时改变了很多,少了点任性,多了点责任;少了点散漫,多了点自律;少了点忧虑,多了点自信。而我们的亲子关系少了点争吵,多了点朋友的味道;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少了,我和他爸爸看手机的时间也少了,他还把写的文章修改多次后投稿到杂志社,光是这份勇敢就让我感动。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独自在家带幼儿园中班的弟弟一上午,而弟弟一直没有哭闹,跟着哥哥学习围棋,一个劲喊“我们可是亲兄弟!”,老母亲流下了欣慰的泪水。
对孩子来说,亲子共读能收获知识,收获成长,更有利于学习;对家长来说,亲子共读的重点不在于读,而在于陪伴和坚守。就像孩子学骑自行车一样,家长要教给孩子骑车方法,帮孩子把着方向,还要在后面扶着,跌跌撞撞,直到孩子能够独自轻松骑行。但我们应该明白,切不可拔苗助长,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全知全能,家长要学会“享受”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即为成长,这不仅是孩子的,也是家长的。家长也是慢慢学着如何与叛逆期的孩子相处,如何跟上时代快速的脚步,与孩子、时代一起成长。书对孩子而言,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
作家毕淑敏曾说过:让孩子爱上阅读,必将成为你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投资。有时家长们在一起讨论,有的家长就说俺家孩子怎么就这么不爱读书呢,有没有啥诀窍之类的。这是一个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但如果家长把让孩子阅读作为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读书就变得复杂、沉重,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无形中给孩子又上了一道枷锁。千万不要去抱着什么样的目的让孩子去读书,也不要奢望可以教给孩子什么,我们认为自己父母的老观念也可能潜意识里已经影响在了我们身上,现在再去把属于为人父母的认知和技能去灌输给我们下一代的孩子。不可否认,有些观念是对的,但不一定适用现代这个社会。让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辨识真善美的能力,生命中有一个完整的成长,包括身体、感觉、情绪、认知、心理、精神上的完整成长,我觉得就足够让我们感动了。
回想我的初中年代,能接触到的阅读书籍除了课本外屈指可数,我很庆幸我的孩子能通过书接触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去拥抱想要的自由,也庆幸孩子遇到爱好文学的老师,在孩子心里留下文学的烙印。昨天孩子问我:为什么我明明学的越多越感觉自己不知道的更多呢?我点头:嗯,你长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