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魔法象出版的《莫吐儿传奇》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莫吐儿”好奇怪的名字,是哪国人呀。封面上戴小白帽的男孩也给了我很多联想,犹太人吗?封面顶端赫然印着“世界著名作家肖洛姆—阿莱汉姆逝世100周年纪念版”俄国著名作家喔,我从未听说过,惭愧!孤陋寡闻啦。
拿到书看译者序才知道阿莱汉姆是这么重量级的大师,真是越读书越发现自己的无知。肖洛姆-阿莱汉姆(1859.3.2~1916.5.13),著名犹太作家,生于沙俄的波尔塔瓦(现乌克兰的别列雅斯拉夫镇),1879年开始文学活动,创作了多部小说、剧本和诗歌,并被翻译为60余种语言流传世界。1916年去世下葬时,有十万人送行,送葬的队伍行进了八小时才抵达墓地。早在1921年茅盾先生最早翻译了他的短篇小说,由于矛盾的重视,我国文坛上颇负盛名的作家都有推介他。1944年抗日战争困难时期还专门用桂林土纸印行第一本《阿莱汉姆短篇集》。译者姚以恩上世纪50年代开始翻译他的作品,他翻译的这本《莫吐儿传奇》取得著名作家、翻译家们的一致好评,并称赞阿莱汉姆的幽默艺术媲美马克•吐温、契诃夫、欧•亨利。
一打开书我就被迷住了,译者姚以恩翻译得太好了,非常自然上口,怪不得钱钟书在推荐语里说:“曲传原作风趣,既感且佩。”全书是以一个九岁小男孩的口吻活泼幽默地讲述了一个让现代人感觉有些荒诞的故事,不,不是故事吧,我甚至觉得是一段记实,因为它给我的感觉是那么真真切切。这其实是一段充满艰辛困苦的生活,父亲早亡,母亲整日哭泣,哭泣之余是变卖家产,从家具到日用品再到房屋,为了生活拼命挣扎,一次又一次的创业失败,背井离乡千辛万苦的逃难,试图偷渡到美国被骗光行李,在黑夜中的小树林里被刀架在脖子上,被鸣枪追捕,流落异国他乡……这恐怕是人生中最困苦的境遇吧。
作者很巧妙地用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视角来讲述这一切,通篇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变卖家产也罢,陪疯人过夜也罢,逃难也好,遇险也好,在少年眼里都是新奇的趣事,这是笑着在说苦。这和去年读的《帕瓦娜》非常不同,虽然也是用十一岁女孩的视角来描写战火中的苦难生活,帕瓦娜是知难而上,勇敢坚强的生活。莫吐儿们似是不谙世事的混不吝,好像感知不到苦难,或者他们只是着眼于眼前快乐有趣的方面,要于荒芜中开出花朵。这也正像大时代中的芸芸众生,草芥小民,被时势被命运裹挟着,也许连自己的苦难都无暇品味,为了生存下去为了更好的生活趔趄着挣扎向前。
读着读着,我先想起了鲁迅笔下的未庄,但是鲁迅的笔太辛辣,读他的书我时时感受到他的存在。就这么不动声色讲述着让观者动容摧心肝的内容,让我又想起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作者就像是现场同样一个麻木甚至愚昧的目击者在讲述,让读者更加贴近书中的世界。《莫吐儿传奇》很精彩,我完全同意大家说阿莱汉姆的幽默艺术媲美马克•吐温、契诃夫、欧•亨利。向大师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把他的书全找来读。
书中写到一些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让我觉得很新鲜,加上非常同情这个民族在二战期间的遭遇,对这个古老民族是既敬佩又好奇,计划去进一步了解。一本书为读者打开的不止一扇窗一道门,它丰富了你整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