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过一句话,就是:“人不光是为活着而活着,还应该为活着之外的某样东西而活!”。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要有信仰,有追求,在物质世界满足之余,应该有相应的精神追求。特别是在物质世界丰富的今天,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更加渴求,不为名利,不为色诱,正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不正是所应该追求的世界观吗?见之于当下的人生百态,我们更应该觉得内化于心的信仰,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追寻与付出的。所以,多想想他人和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才是一个人真正成长和成熟的标志,成长见之于我们生活的世界观的形成,成熟见效于我们具体的方法论的运用。因此,对于世事情态的把握,更应该着力于我们成长的空间和万千世界的人间百态,才是形成我们内心自在与自由的不二法则。在长时间的岁月沉淀中,也许透过生长的记忆,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坚定内心的信仰,但必须透过事实真相的还原,才足以表露我们真实的情感和情绪,以此获得我们对人世经验的总结及内心笃定的思考,从此左右我们的思想和言行,这才是一个人活着的理由和方式。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关注我们的情感与需求,而在成功的过程中,则需求抛弃我们的需求与情感,至少不是过度关注。不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才是真正的做到心包万物的内涵,此种心境能包容别人,而又易超出自身能力之外,重要的是要在为生存而奔波的过程中,懂得在生存的需要之外,找到我们精神上的归宿和心之所向的行为导向,也许这就是在活着之外所应该找到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