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
活着的定义是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这恐怕是我们在应试作文里最喜欢用的高大上的问题了,虽说一样米养百样人,但在这类问题上,作文中的答案却出奇的相近,无非也就是 完成自己的梦想,看看一看远方之类的,在我们的观念里我们总是选择性逃避死亡,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冯仑在他的【冯仑风马牛】中的一期节目中谈到“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接收到的是如何去生,而没有去学习什么是死亡”。
死亡的定义是什么?死亡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有人问你这些问题,你可能会觉得这些问题是不是在刁钻你?你也可能会想:“我又没有经历过,我怎么去感受呢,我怎么知道呢?”如果你和我的想法是一致的,那不妨读一读这本书,也许你能从中感受到的不只是要珍惜生命、好好陪陪家人,更会从中找到你自己内心深处对生与死的真正的想法,臆想到、体会到你自己的最后一里路如何走、怎么走。
今天的书 ——《此生未完成 》作者 于娟
————————[作者本人——图片选自网络]——————————
今天的书,我们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谈:
【1】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讲
【2】作者对于生的问题、死的问题的解答
【3】怎么评价这本书
【书外之谈】我对这本书最真实的触动
【1】作者主要从两大方面:
与病魔抗争——《无畏施》、《病中记》; 对自己整个人生过程中所经历的的事(学业、爱情、婚姻、孩子的出生~)、遇见的人(家人、医生~)的看法.
【2】活与死
作者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在生死临界点,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作者她在最后的日子里,选择用归零的视野去看待周围一切的是是非非。
她因为疾病不得不去暂停复旦的执教,她因为疾病不得不去经受化疗、放疗无休止的治疗,她因为疾病去放手她的名利权情,去卸下她头顶上的光环。
当她真真正正地去放下这一切的同时,她的人生亦如在无声中电影般一样按下了倒带,回到了最初的空白。
当她开始了空白地活着的时候,她用自己现实的遭遇,去赤裸裸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去做最单纯地反思。
在第六页,“我不想说我看穿生死,但生死由命,有时候漫想自己能活多久,后事如何,真的不如在活着的时候能帮别人就帮别人一点,能让大家快乐一点就快乐一点。不得不说,我得癌症后的日子是我人性最为升华的一段时间。”
她把活着的日子变成一张空白的干净的纸,把死去看成一件微小的如同打哈气的一件小事,她自己在用一只无形的笔写着自己沉淀下来的对生死的通达。
不再去争抢什么,学会放下自己但却不是去选择放弃,这也许是她对生死最为真挚的解读。
【3】评价
这本书一直被很多人关注也引起了生与死的热议。单从这本书的情感传递是单纯的诉说,就像家里人的聊家常一般的温暖而言,这本书已经是无与伦比的精彩。于娟在向我们讲着她的故事,而我们了解的不只是故事本身。她对活着的“大智若愚”的空白感;对死亡的尊重感使我们从另一角度看到了她乐观背后的沉淀。
【】于娟,最终还是走了。
但她在这场漫长的斗争中,无疑是胜利的。
她在最后的日子里慢慢把自己变成了一张白纸,她在最后的日子里选择有尊严地放下自己,却依然乐观与死神抗争着,死神没有打倒她,无法用黑暗吞噬她,她永远是最终的胜利者。
【书外之谈】触动
没有“以病卖病”、“以苦哭苦”
没有暗淡的痛不欲生
没有 浮夸的表演
只是跟你一起唠嗑,唠着那些或沉重或轻松的经历,
她的这些经历会让你直视戏剧现实的残酷以及可贵的美好。
而她在胜利的山巅独居一隅,俯视她亲切的能源林。
背景音乐:十点半的地铁 —— 李健
这篇文章改了又改,来来回回竟改了四个半小时,看了好多遍,生怕自己出现说教的疑点,说不清的漏洞。
最终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地发出来。如果我在哪些方面有问题,请您指正,我将立即改正,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