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键词 :填空 选择 判断
上午有个求职者打电话过来,说让给她推荐一个进厂的工作。
因为是朋友介绍的,我很热情又全面的给她介绍一个汽配厂和一个电子厂,还给她分析了各自的利弊。最后总结性的给她说了一句:你有什么要求,是要工资高点的还是轻松好耍点的,都可以,我都可以给你安排。然后她说她有一个朋友在翊宝厂的,她问问她,后面有什么想法再我和我联系。
然后我们愉快的挂断了电话。
挂完电话我就觉察到:不对,太不对了。
我不是在做咨询,给人家一堆建议和方案,让她自己做选择,我是在做招聘,目的是给我的客户招到人。
所以我在推荐的时候应该是有明显的指向性的,告诉她:这个厂好,这个厂的薪资待遇,工作环境,晋升通道是怎样的。目的是让她对一个厂“有期望,愿意去面试,去尝试”,而不是给她传递各种声音,把她绕晕了,最后她只能回复一句:我考虑一下啊,我听听朋友的意见等等。
之前看一些销售技巧的课程以及职业提升的技巧,都是让我们给你客户/老板做 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或问答题。所以潜意识里,我也习惯给求职者把每个选项都深度分析一遍 ,然后很礼貌又客气的把选择权交给他。结果弄得是人家觉得每个选项都是正确答案,又或者觉得每个选项都不是最佳答案,最后只能说一句:我考虑一下。
后来才发现不对,我的选项分析应该有很强的导向性,让求职者去信服,让TA 很确定的定一个答案。
所以在此之前,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根据她的履历,把她推荐给哪个企业。
做招聘不比点餐,你问人家哪个是招牌菜,结果她告诉你都是招牌菜。这样也没有关系,以为你不会只点一个菜,无非是多做尝试,但是招人不同,不能因为自己接的客户多,手上的厂商资源多,就给求职者一堆推荐,绕的他晕头转向的。
终于明白原来向同行学习的时候, 人家为什么一再强调:只推信产,只推信产。汽配不要推,就当没有这个厂。
我当时还不明白,心里还嘀咕着公司客户资源少,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人要找工作,结果我们没有办法给她提供适合她的岗位。岂不是很浪费。
现在知道了啊。看来要学习的地方还是有很多呀,不能骄傲自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