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漳州,是因为在这里上的大学。 那时候刚来的时候,觉得为什么9月份的南方竟然这么热。第一次见到椰子树、芭蕉树的我,并没有很兴奋,还有没完没了的蚊虫叮的浑身是包。我竟然在开学的第一天发誓:赶紧毕业,再也不来了。 没想到这句话啪啪大脸了现在的我,因为在其他城市开始工作的我,最喜欢的就是周末来这里放松。在这里,我觉得我才能真正的放松和放下,开心并快乐。
漳州市闽南城市,顾名思义,就是福建南部的一个小城。在福建,闽南包括三个城市:漳州、厦门和泉州。而且这三个城市都说闽南语,但是闽南语和闽南语又有所不同,可能是是方言的发音上面吧。 我因为大学从北方千里迢迢的坐火车,又倒火车来到了这里。本以为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后面发现它是很接地气的古镇城市。街道那么多,但是却又不会迷路,天空那么蓝,一切节奏那么慢,像极了《外婆的澎湖湾》的感觉。
漳州市是福建省东南部的地级市,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人辈出。著名学者林语堂的故乡就是在此。 我喜欢这里的慢,老房子,巷子里的你总能邂逅本土的生活景观,以及故事。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感觉。这里的房子叫厝,我记得在闽南歌曲《欢喜就好》里面有句歌词叫做:嫌厝不够大。
“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台侨缘”五大特色非常鲜明。 随处可见的是新旧交替的建筑,在老建筑包容下的咖啡店,不仅不会显得突兀,然而也学得乖乖的变得融合。随处可见的,是浓郁的古早味。
坐在古镇里的甜品店,我很喜欢先问店员:楼上有位置吗。如果没有,那我就晚点再来。谁都喜欢楼上靠窗的位置,而我是为了赏景不是拍照。我喜欢点一杯柠檬水,一块简单的点心,坐在带着闽南味道的甜品店里,看着窗外的古镇建筑:那是文庙,过去那里就是牌坊街,交错的那条路是台湾路和香港路,旁边是小清新的书店——晓风书屋。这次来这里,古镇在重新翻修,亮丽的油漆和崭新的墙面,让我反而不得喜欢。古镇古镇,还是老的有味道啊。
那时候,我经常在想,怎么会有这么“破旧”的房子。历史是需要感悟,老城需要咂摸。当我临近毕业再来反复的看它,在我工作后拿着相机过来找寻它,穿梭在高楼小区到旧宅子的路上,你舍不得坐车,再热的天再晒的太阳,我都选择在路上与它融合在一起,多看这座城饱经风霜的样子,和历经沧桑的外衣。 它老了,它总有撑不住的时候。人们保护它为它穿上新时代的衣服,它哭了:“这不是我的记忆,这不是我。”
我羡慕那些住在古城的人们,抬头是天,低头是地,四周都是古老带来的浓郁回忆。而我因学业与它相遇在此,又因工作远离他而去。 我属于故乡,我应该在故里。 但是对于古镇,我掩盖不住自己的情绪,我是真的喜欢这里。
这里的巷子不大,但是不会拥挤。 人们每天的作息工作时间都不同,外出归来, 老人们则坐在一起泡茶聊天,不需要点心,只需些许话语就能让一下午的光阴过的有趣。
我小时候特别羡慕日历上的风景,想着海边的椰子树和夕阳交汇的风景,长大后一定要去看一下。 来这里后,看的最多的是海,但是想念最多的还是古镇。 绿树繁盛,天空湛蓝,古厝静静的看着这一年的四季变化,也一人接受着台风暴雨。
漳州古城曾经是“海上丝稠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明朝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明朝政府正式取消了“海禁”,并在距漳州古城25公里的月港(今龙海海澄)开设“洋市”,与来自南洋一带的经商者进行贸易交流。
漳历史悠久,但是远离家乡去大城市拼搏的人也大有所在。 我们阻挡不了生活的节奏,但是漳州古城保留了约1.万名原住民,这些原住民本身就是古城的活文化。
有人说,这里跟台湾很像。 也有朋友说,街道的感觉颇有日本的味道。 传承千年晚年的历史老城,早已用形形色色搭建了属于他自己的风格。 即使商业化发达的现在,它也用自己的方式保留着自己的原汁原味。
漳州古城拥有众多的古建筑以及南洋特色的建筑物。 在漳州桥村,有很多国民特色的别墅。 与其说是别墅,不如说是本土人自己打造的小洋楼和花园。 三角梅各色,篱笆门半掩半开。总有打理庭院的女主人,讲着闽南味道的普通话,打扮简单朴素,管理园艺,灌溉着开满各色小花的花园。
凤凰花开,毕业季来。 出发去高铁站的路上,我在半路上拍下了这张照片。 我久久不能自拔,陷在大学的回忆里,是这座老城给了我宁静和归属。 我舍不得离开,我希望下个周末到了我早起再来。 我开始在脑中规划下次的路线,是啊,就是在老城附近转悠,我也想规划好慵懒的行走,还是先去趟卖点心的店铺。 可能也会改变主意,先去大学常去的店里喝杯鲜榨甘蔗杨桃汁。 总之,下次再见吧,下次赶紧到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