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日记收上来了,看着他们续写的《草船借箭之后》,我不禁为自己讲作业时的临场发挥暗自得意——(其实,这样的随机性应该建立在事前的规划之中,可是,我缺少后者。)
学生第六课的作业里有一道间接转述题:
孔明笑着说:“雾这么大,我料定曹操不敢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等雾散便回。”
因为是第一次给他们讲解这个题型,所以,我权当他们也是第一次: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间接转述句吗?我举个例子,向二,你随便对同桌说一句话。”
“班长,你作业做完了吗?”
“好,现在请何斌同学把刚才听到的话讲给大家听。”
“向二问班长,她作业做完了吗。”
“同学们,这就是间接转述局了,来,我们看到作业上的那个题。现在请你们转述给我听,先动笔写。”
学生写的时候,我转了一圈。发现有的孩子人称变了,但是标点没有变。于是,我请这位同学口述一遍。然后,我问孩子们转述是否有误。大家当然说没有。我口述了标点之后,再问,便有同学指出了问题所在。这时,我带着他们不漏标点的口述一遍并问:
“孩子们,改间接转述句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
“把我变成他。”
“嗯。这是人称的变化,由第一人称变为——”
“第三人称。”
“还有要改变的地方吗?”
“冒号,引号要变为逗号。”
“这是标点符号的变化。都会了吗?”
“会了。”
我知道,他们肯定会这样说,等的就是这句话。
“既然大家都会了,那么,我要加难度了。请听好了,假如你是曹操的探子,你打听到了这个消息,怎么转述给曹操呢?请动笔,写好的同学请举手。”
他们在埋头写着,我在一旁看着,等着。不一会儿,便有学生举手了,一个,二个,三个······我随机扫过十几个孩子的草稿,大多数是这样写的:
孔明笑着说,雾这么大,他料定我们不敢出来,他们只管饮酒取乐,等雾散了便回。
有一个同学带的有称呼:
丞相,我听见孔明他说······
我知道,单就做题来说,这样便已足够了,可我还想继续下去:
“曹操听了之后,会怎么样呢?请继续往下写,可以尝试人物对话。还有,探子上来就说,丞相如何如何吗?电视上演的探子通常不都是这样:
“报——启禀丞相,小的探听到一个消息。”我边说边抱拳,当然,单膝下跪就免了。
他们又埋头写着,我仍站一样看着,等着。孩子,咱不及,慢慢来。
五分钟过后,开始有学生举手。我一一查看,结果发现很多同学完全照着我说的那样写探子的话。然后,曹操接话,再引出探子的那句——我听见孔明如何如何。(孔明这个称呼当时没有想到去纠正,其实是不符合人物立场的。)
没有我预期的精彩呀。不过,还好有两个同学不一样。
有一个女同学这样开头:
报,丞相,我有一事相告······
还有一个男同学把探子写为他的手下,探子的话,由他转述给曹操。
我表扬了这两位同学。尤其是那个男同学的“不一样”。我就是喜欢不一样,我说。
到这个时候,关于第三人称的转述,我想他们大部分只要用心参与了,想掌握不了都很难。只是,就这样结束了吗?
不,我怎么可能就这样结束呢。
“同学们,你们说,假如,我是说假如你是曹操,你在诸葛亮手里吃了这么一个暗亏,你甘心吗?你不想找回场子吗?”
“想。”
“所以,我们写个续集吧。刚才写的关于‘探子来报’的那一部分,可以作为故事的开头,我们续写的故事名字叫做‘草船借箭之后’,或者‘曹操的报复’,或者你可以自己想一个题目。如何?
“当然了,老规矩,我不要求所有人都写哦。欢迎感兴趣的同学把这个写在日记里面,我很期待哦。”
“好了,我们讲下一题。”
四十几个学生,有十几个人进行了草船借箭的续写,当然,肯定不是一样的题目。有“孔明之死”,有“曹操又失败了”,有“可怜的曹操”,还有“草船借箭之后搞笑版”等等。可是,这些续写里面,鲜有符合逻辑的想象。有的写曹操和周瑜密谋除掉了孔明(为何称呼为孔明);有的写曹操约孔明(还是孔明)赴鸿门宴,孔明还去了;有的写曹操带着火枪兵找孔明报仇;有的干脆把曹操用计的过程省略了,看得我哭笑不得。
这里面,比较符合逻辑的想象是简单的夜袭之计;搞笑版的续写也符合逻辑,把曹操的中计归咎于一个傻探子的延报军情;让我比较满意的是有一个同学说曹操上当之后,和众人谋划反用诸葛亮的计谋,结果曹操的谋士不通天文,算错了江面有大雾的时辰,导致计谋失败。
除了逻辑的问题之外,他们尚还缺少环境的描写。几乎没有同学有关于环境的描写。还好有几个同学知道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情节这个东西,就更不用谈了,或许,他们不懂情节是什么。
看来还得借这个续写教他们提炼故事的骨架,加进一点环境的描写。
有了方向,慢慢来吧。
2017年10月15日
欢迎关注公众号:左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