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感知学》理论介绍

《感知学》理论介绍

作者: 韩妙第 | 来源:发表于2023-07-27 14:33 被阅读0次

《感知学》

作者:韩妙第

 

图片来自网络

日期:2023年07月28日

 

 

《感知学》理论介绍

作者:韩妙第

日期:2023年07月28日

 

一.直观

直观就是对被观察对象进行直接观察,其中没有其他中介、屏蔽、隐形、掺杂以及隔断等因素影响或干扰。其结果在认知学角度来说,由于直观属于直接观察类活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认知属于感性认知中的直感。因此,通过对被观察对象进行直观性,使得认知主体与客体通过直接观察,能够迅速并且概略性了解被观察对象各种表现之间关系,并且通过一定的图像进行描述,引导认知主体与客体对被观察对象形成的现象、内涵、本质、逻辑、过程留下清晰记录,丰富自身的感性知识,从而使认知主体与客体能够正确理解被观察对象的各种特属性、现象性以及规律性。

二.反映性

反映是指反映对象固有的特性,即一反映对象和其他反映对象发生相互作用时,以自身的变化再现他物某些特点。通常指反映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使人以观念的形式对客体及其规律和特性模写、复制和再现。这是摄取对象普遍都能反映被摄取对象现象特征的最客观、最真实以及最当下现象的真实状态。因此,反映是反映对象所引起的主观感受和看法。反映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模写(摄影、摹本),即反映,亦称之为映象。人的感觉、知觉、表象、观念、概念等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实践是反映的基础。

 

三.思考性

思考源于主体对意向信息的加工,人之思考是自己心智对意向--信息内容的加工过程,任何思考的进行都是在联想--连锁反映中进行的推理与演算--信息内容的加工,如: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等,理解来进行思考是必然的。

因此,思考,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前理解举措,是主体对事物未来状况的一种能动反映。认识对象及相应认识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思考具有不同于一般认识形式的特殊属性或特征,更他有这一下诸多功能。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思索、类型﹑模块等思维的活动。

 

四.定义性

什么是感知?

感知就是通过感官系统感知到客观世界存在、变化以及发展以及感知者自身生理、心理以及肌理状态,并将感知到的信息、情况以及趋势与自身拥有的知识进行结合、消化以及理解,形成了对感知对象即时性、期限性以及时效性认知。显然,感知行为就是通过分析性、比较性以及研究性发挥作用,并通过解读性、解释性以及解构性行为实现感知行为的目的,最终则通过探索性、质疑性以及评估性达到感知行为功能的有效释放。

五.概念性

什么是感知?

感知就是针对被感知对象开展认知的行为,进而努力把握事物在其存在、变化以及发展时显现出的内涵、本体、外延、规律、效应等状态。显然,感知活动的指导思想是由问题性、观察性以及感觉性组成,在感知的时刻会发挥出分析性、比较性以及研究性三大作用,并在具体实践时秉持发现性、论证性以及判断性原则,以致在现象层面凸显出感知行为的直观性、反映性以及思考性等特征,并通过无知性、未知性以及求知性三种类别体现出感知行为发展的不同境界。

结语:

感知就是注意到自身以及外界产生、变化以及发展的事件(或人物),感知行为个人的认知系统自动评估这件事的感觉后的心理状态、情绪反应以及对事态的认知状态。例如:看到心爱的宠物死亡,主人的认知系统把这件事评估为对自身有重要意义的负面事件。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各自的特性,感知行为就是将这种特性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人们也是由于掌握了某种事物的特性,才能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同样,人类掌握了符号的特性,也能利用符号的这些特性为人类服务。并且,通过直接、间接以及链接不同的感知方式进入到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不同行为结构来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知识的过程。并且,感知活动会给予感知者精神的升华、观念的塑造、人格的培养、思想的熏陶以及价值的实现。所以,《感知学》理论就是研究感知行为对于人类自身知识的追求、享受以及应用其中的内涵、规律、现象彼此间关系的获得、提升以及场景切换等实践的知识。

 

《感知学》理论目录

作者:韩妙第

日期:2023年07月03日

第一章:感知学现象┉┉┉┉┉┉┉┉┉┉┉┉┉┉┉┉┉┉┉┉┉┉┉┉┉┉┉┉(001

一.感知学概念┉┉┉┉┉┉┉┉┉┉┉┉┉┉┉┉┉┉┉┉┉┉┉┉┉┉┉┉┉┉(001

(一)词本位┉┉┉┉┉┉┉┉┉┉┉┉┉┉┉┉┉┉┉┉┉┉┉┉┉┉┉┉┉┉┉(001

(二)递归性┉┉┉┉┉┉┉┉┉┉┉┉┉┉┉┉┉┉┉┉┉┉┉┉┉┉┉┉┉┉┉(001

(三)定义性┉┉┉┉┉┉┉┉┉┉┉┉┉┉┉┉┉┉┉┉┉┉┉┉┉┉┉┉┉┉┉(001

 

二.感知学特征┉┉┉┉┉┉┉┉┉┉┉┉┉┉┉┉┉┉┉┉┉┉┉┉┉┉┉┉┉┉(001

(一)直观┉┉┉┉┉┉┉┉┉┉┉┉┉┉┉┉┉┉┉┉┉┉┉┉┉┉┉┉┉┉┉(001)

(二)反映┉┉┉┉┉┉┉┉┉┉┉┉┉┉┉┉┉┉┉┉┉┉┉┉┉┉┉┉┉┉┉(001)

(三)思考性┉┉┉┉┉┉┉┉┉┉┉┉┉┉┉┉┉┉┉┉┉┉┉┉┉┉┉┉┉┉(080

 

三.感知学类别┉┉┉┉┉┉┉┉┉┉┉┉┉┉┉┉┉┉┉┉┉┉┉┉┉┉┉┉┉┉(001

(一)无知性┉┉┉┉┉┉┉┉┉┉┉┉┉┉┉┉┉┉┉┉┉┉┉┉┉┉┉┉┉┉┉(001)

(二)未知性┉┉┉┉┉┉┉┉┉┉┉┉┉┉┉┉┉┉┉┉┉┉┉┉┉┉┉┉┉┉┉(001)

(三)求知性┉┉┉┉┉┉┉┉┉┉┉┉┉┉┉┉┉┉┉┉┉┉┉┉┉┉┉┉┉┉┉(001)

第二章:感知学形态┉┉┉┉┉┉┉┉┉┉┉┉┉┉┉┉┉┉┉┉┉┉┉┉┉┉┉┉(001

一.感知学思想┉┉┉┉┉┉┉┉┉┉┉┉┉┉┉┉┉┉┉┉┉┉┉┉┉┉┉┉┉┉(001

(一)问题性┉┉┉┉┉┉┉┉┉┉┉┉┉┉┉┉┉┉┉┉┉┉┉┉┉┉┉┉┉┉┉(001)

(二)观察性┉┉┉┉┉┉┉┉┉┉┉┉┉┉┉┉┉┉┉┉┉┉┉┉┉┉┉┉┉┉┉(001)

(三)感觉性┉┉┉┉┉┉┉┉┉┉┉┉┉┉┉┉┉┉┉┉┉┉┉┉┉┉┉┉┉┉┉(001)

二.感知学程序┉┉┉┉┉┉┉┉┉┉┉┉┉┉┉┉┉┉┉┉┉┉┉┉┉┉┉┉┉┉(001

(一)采集┉┉┉┉┉┉┉┉┉┉┉┉┉┉┉┉┉┉┉┉┉┉┉┉┉┉┉┉┉┉┉(001)

(二)整理┉┉┉┉┉┉┉┉┉┉┉┉┉┉┉┉┉┉┉┉┉┉┉┉┉┉┉┉┉┉┉(001)

(三)归档性┉┉┉┉┉┉┉┉┉┉┉┉┉┉┉┉┉┉┉┉┉┉┉┉┉┉┉┉┉┉(080

三.感知学形式┉┉┉┉┉┉┉┉┉┉┉┉┉┉┉┉┉┉┉┉┉┉┉┉┉┉┉┉┉┉(001

(一)归因┉┉┉┉┉┉┉┉┉┉┉┉┉┉┉┉┉┉┉┉┉┉┉┉┉┉┉┉┉┉┉(001)

(二)纳性┉┉┉┉┉┉┉┉┉┉┉┉┉┉┉┉┉┉┉┉┉┉┉┉┉┉┉┉┉┉┉(001)

(三)归┉┉┉┉┉┉┉┉┉┉┉┉┉┉┉┉┉┉┉┉┉┉┉┉┉┉┉┉┉┉(080

第三章:感知学本质┉┉┉┉┉┉┉┉┉┉┉┉┉┉┉┉┉┉┉┉┉┉┉┉┉┉┉┉(001

一.感知学原因┉┉┉┉┉┉┉┉┉┉┉┉┉┉┉┉┉┉┉┉┉┉┉┉┉┉┉┉┉┉(001

分析性┉┉┉┉┉┉┉┉┉┉┉┉┉┉┉┉┉┉┉┉┉┉┉┉┉┉┉┉┉┉┉(001)

比较性┉┉┉┉┉┉┉┉┉┉┉┉┉┉┉┉┉┉┉┉┉┉┉┉┉┉┉┉┉┉┉(001)

研究性┉┉┉┉┉┉┉┉┉┉┉┉┉┉┉┉┉┉┉┉┉┉┉┉┉┉┉┉┉┉┉(001)

 

二.感知学目的┉┉┉┉┉┉┉┉┉┉┉┉┉┉┉┉┉┉┉┉┉┉┉┉┉┉┉┉┉┉(001

(一)解读┉┉┉┉┉┉┉┉┉┉┉┉┉┉┉┉┉┉┉┉┉┉┉┉┉┉┉┉┉┉(001

(二)解释┉┉┉┉┉┉┉┉┉┉┉┉┉┉┉┉┉┉┉┉┉┉┉┉┉┉┉┉┉┉(001

(三)解构┉┉┉┉┉┉┉┉┉┉┉┉┉┉┉┉┉┉┉┉┉┉┉┉┉┉┉┉(001

 

三.感知学功能┉┉┉┉┉┉┉┉┉┉┉┉┉┉┉┉┉┉┉┉┉┉┉┉┉┉┉┉┉┉(001

(一)探索性┉┉┉┉┉┉┉┉┉┉┉┉┉┉┉┉┉┉┉┉┉┉┉┉┉┉┉┉┉┉┉(001)

(二)质疑性┉┉┉┉┉┉┉┉┉┉┉┉┉┉┉┉┉┉┉┉┉┉┉┉┉┉┉┉┉┉┉(001)

(三)评估性┉┉┉┉┉┉┉┉┉┉┉┉┉┉┉┉┉┉┉┉┉┉┉┉┉┉┉┉┉┉┉(001)

第四章:感知学规律┉┉┉┉┉┉┉┉┉┉┉┉┉┉┉┉┉┉┉┉┉┉┉┉┉┉┉┉(001)

一.感知学原则┉┉┉┉┉┉┉┉┉┉┉┉┉┉┉┉┉┉┉┉┉┉┉┉┉┉┉┉┉┉(001)

(一)发现┉┉┉┉┉┉┉┉┉┉┉┉┉┉┉┉┉┉┉┉┉┉┉┉┉┉┉┉┉┉┉(001)

(二)论证性┉┉┉┉┉┉┉┉┉┉┉┉┉┉┉┉┉┉┉┉┉┉┉┉┉┉┉┉┉┉┉(001)

(三)判断┉┉┉┉┉┉┉┉┉┉┉┉┉┉┉┉┉┉┉┉┉┉┉┉┉┉┉┉┉┉(080

 

二.感知学方法┉┉┉┉┉┉┉┉┉┉┉┉┉┉┉┉┉┉┉┉┉┉┉┉┉┉┉┉┉┉(001)

(一)即时性┉┉┉┉┉┉┉┉┉┉┉┉┉┉┉┉┉┉┉┉┉┉┉┉┉┉┉┉┉┉┉(001

(二)期限性┉┉┉┉┉┉┉┉┉┉┉┉┉┉┉┉┉┉┉┉┉┉┉┉┉┉┉┉┉┉┉(001

(三)时效性┉┉┉┉┉┉┉┉┉┉┉┉┉┉┉┉┉┉┉┉┉┉┉┉┉┉┉┉┉┉┉(001

 

三.感知学形式┉┉┉┉┉┉┉┉┉┉┉┉┉┉┉┉┉┉┉┉┉┉┉┉┉┉┉┉┉┉(001)

(一)界定性┉┉┉┉┉┉┉┉┉┉┉┉┉┉┉┉┉┉┉┉┉┉┉┉┉┉┉┉┉┉┉(001

(二)鉴定┉┉┉┉┉┉┉┉┉┉┉┉┉┉┉┉┉┉┉┉┉┉┉┉┉┉┉┉┉┉┉(001

(三)确定性┉┉┉┉┉┉┉┉┉┉┉┉┉┉┉┉┉┉┉┉┉┉┉┉┉┉┉┉┉┉┉(001

第五章:感知学价值┉┉┉┉┉┉┉┉┉┉┉┉┉┉┉┉┉┉┉┉┉┉┉┉┉┉┉┉(001

一.感知学认知价值┉┉┉┉┉┉┉┉┉┉┉┉┉┉┉┉┉┉┉┉┉┉┉┉┉┉┉(001

(一)定义性┉┉┉┉┉┉┉┉┉┉┉┉┉┉┉┉┉┉┉┉┉┉┉┉┉┉┉┉┉┉┉(001

(二)概念性┉┉┉┉┉┉┉┉┉┉┉┉┉┉┉┉┉┉┉┉┉┉┉┉┉┉┉┉┉┉┉(001

(三)结论性┉┉┉┉┉┉┉┉┉┉┉┉┉┉┉┉┉┉┉┉┉┉┉┉┉┉┉┉┉┉┉(001

二.感知学的意识价值┉┉┉┉┉┉┉┉┉┉┉┉┉┉┉┉┉┉┉┉┉┉┉┉┉┉┉(001

(一)有意识┉┉┉┉┉┉┉┉┉┉┉┉┉┉┉┉┉┉┉┉┉┉┉┉┉┉┉┉┉┉┉(001)

(二)无意识┉┉┉┉┉┉┉┉┉┉┉┉┉┉┉┉┉┉┉┉┉┉┉┉┉┉┉┉┉┉┉(001)

(三)潜意识┉┉┉┉┉┉┉┉┉┉┉┉┉┉┉┉┉┉┉┉┉┉┉┉┉┉┉┉┉┉┉(001)

三.感知学的知觉价值┉┉┉┉┉┉┉┉┉┉┉┉┉┉┉┉┉┉┉┉┉┉┉┉┉┉┉(001

(一)知识性┉┉┉┉┉┉┉┉┉┉┉┉┉┉┉┉┉┉┉┉┉┉┉┉┉┉┉┉┉┉┉(001)

(二)见识性┉┉┉┉┉┉┉┉┉┉┉┉┉┉┉┉┉┉┉┉┉┉┉┉┉┉┉┉┉┉┉(001)

(三)通识性┉┉┉┉┉┉┉┉┉┉┉┉┉┉┉┉┉┉┉┉┉┉┉┉┉┉┉┉┉┉┉(001)

相关文章

  • 学会这5个法则,轻松掌握格式塔理论!- 笔记

    格式塔理论介绍 在20世纪初,格式塔理论首先被Max Wertheimer提出。这种心理哲学的提出包含感知、感知经...

  • 感知理论

    有一种理论是自闭症儿童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缺少反应,所以看起来不理人,喜欢封闭自己;而是他们可以感知到的太多了,太多的...

  • 压缩感知

    一. 压缩感知理论简介 1.传统采样和压缩感知 1.1 传统采样理论 传统采样理论基于Nyquist采样定理的不足...

  • 《思维导图》丨NOTES

    内容简介 本书中的思维导图方法结合了心理学、大脑神经生理学、语义学、神经语言学、信息理论、记忆和助记法、感知理论、...

  • 《U型理论》-感知

    在对感知的体验 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们认识到,正如柏拉图所说,我们平素的行为方提供给失物招领产的,只是影子般的现实,...

  • 新的期待:让我们有如愿的生活!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理论体系的应用》 感知理论体系不仅是一套纯粹的哲学理论,它除了阐释世界,直指存在真相,重新...

  • 《社会学》:人是社会化的动物

    安东尼·吉登斯所著的这本《社会学》是一本带有教科书性质的著作。吉登斯在阐述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时,理论介绍相对弱...

  • 2021-03-30中美

    粮食,高科技,金融,理论,感知,表达,安定,政权。

  • 学习| 思维模型—68断裂点理论思维模型

    上期我们介绍了源于工程学的冗余备份系统思维模型,今天我们介绍第二个源于工程学的思维模型——断裂点理论思维模型。 如...

  • 教育学

    -教育学(教育学类)文理兼报 1专业介绍: 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教育现象...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感知学》理论介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wl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