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理论体系的应用》
感知理论体系不仅是一套纯粹的哲学理论,它除了阐释世界,直指存在真相,重新认识生命与人以外,它还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思想角度,创造了从感知出发的新思维方式,刷新了原有的方法论,为人更好地把握事物把握世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感知理论为人重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人开辟出从未有过的存在立场,让人拥有全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实践感知理论,会让人体验到理性的愉悦生活况味,会让人和存在完全融为一体,实现人生和存在共同的目的。
感知理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的有效的应用范围和应用价值。从感知论出发的社会观拥有全新的理念,社会不仅是人的生活现场和经济利益及人际关系的交流平台,不仅只有调节、管理和整合生存资源的功能,感知论改变了社会的性质、作用和功能,感知社会就是人们的感知共同体,是人的感知活动平台和信息交互中心。社会是人的生活服务机构即每个人扩大了的家,社会担负起家的功能是一种本质的改变,人不再组建以谋生和生殖为中心的家庭以后,个人直接面对社会生活,社会才是人真正的家园和终极的家。以感知理念建立的社会有多种功能:为每个人适配如愿的生活、调配所有的感知资源为人服务、面面俱到的管理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感知社会就是一个万能社会,是以实现感知愉悦为目标的理想社会。感知社会就是感知理念的应用结果,是以感知理论为推动力的人类社会的终极模式。
感知理论颠覆了人的财富观念,这导致人类生产模式的改变,人们不再为了生产有价值的商品而工作,人们工作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大众创造可供感知的资源。生产性质的改变使得生产活动变得简捷而有效,社会的生产能力不但得力于科技手段的高度发达,关键是生产关系的改变导致劳动者直接成为产品的消费者,没有商品流通环节和经济运转过程,生产能力百分之百转化为服务能力,人们所需资源的利用率达到近乎百分之百。除了提供人们的感知所需,生产与服务运转没有任何其他的能量损耗。
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劳动者与消费者的区别。劳动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或服务于他人,而劳动者自身与社会和他人没有任何界限,这使得劳动过程就是愉快的感知过程。人从自古以来的求食谋生劳作中解放出来,不是高科技手段改变了劳动的内容和过程,而是感知理念使得劳动者的身份改变,劳动观念改变,劳动成为生活的内容而不是为了能够生活付出的代价。每个人都成为服务者和被服务者,劳动过程本身成为愉悦的生活过程。而且,由于人没有任何区别和差别,任何一个人都是劳动者也是被服务者,劳动行为和其他生活行为没有区别,劳动成为感知生活的源泉。
人们从生活中感知到什么,不但与生活的环境、条件即硬件设施相关,更与人的感知态度、方法和能力相关。感知理论从建设人的感知自觉性出发,多方面提高和培养人的感知能力,人的感知主动性因此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每个人不但是理性感知者,而且是出色的感知活动者和接受者。感知文化因提高人的感知能力而得以繁荣,繁荣的感知文化又为人们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感知内容。感知理论发掘、培养和提高人的感知主动性,人的心理因素、情感因素及主观因素的感知关系被有序理顺,人们将感知方法看成生活的艺术,人们不但普遍具有感知觉悟和感知意识,人们还善于用不同的感知方法来体验生活和丰富自己。当人们与感知生活方式融为一体,人从生活中感知到的就是无尽的快乐与愉悦。
感知理论应用到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形成相应的意识形态,进而构成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与物质不再对立,两者统一在人的感知中。感知理论的广泛运用使人心与生活品质都发生了质变,一切都成为了统一的整体,人们的感知利益要求事物回归本体状态,不再分裂而单独抽取出生存所需。这才是真正的理性与智慧,人这才开始以理想的方式对待事物和对待自己。理想方式的生活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当然,人们万万没有想到,实现人类最终理想的就是最为简单的感知理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