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12-07

2023-12-07

作者: 挹洗俏月 | 来源:发表于2023-12-06 22:38 被阅读0次

    无根之草


    【经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释意

    因为有道而有上德的人,对人有德时而不自以为德,所以才是真正有德; 下德的人,对人一有德就自居其德,所以反而无德了。

    因为上德的人与道同体,道是无所为而为,所以他也是无所为而为;而下德的人有心积德,反而有许多地方却做不到真德了。

    上仁的人虽然是为,却是无所为而为;上义的人尽管是为,却是有所为而为。

    上礼的人就更过分了,他自己先行礼,若得不到回答,便不惜伸出手臂来,引着人家强就于礼。

    由此看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等到步人礼的境界,是表示忠信的不足,祸乱也就随之开始。

    至于以智慧去测度未来,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

    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以忠信为主,而不重视俗礼;以守道为务,而不任用智巧;务必除去一切浅薄浮华等不合乎道的,而取用敦厚朴质等合于道的。

    【核心要义】

    无根之草。

    无根之草

    “上德”即是悟性之德,也就清楚了悟道的人自然就拥有了生于道、合于道的德,这是因道而生的德,并不是自以为是的美德,这才是真正有德的表现,是老子所讲“玄德”的另外一种表述方式。

    本章老子将人们行为的方式包括统治者行为的方式分成了两个类型、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五个层次即道、德、仁、义、礼。在这五个层次中,老子认为,上德和上仁是最接近道的状态。

    很表面化的人与人之间的礼仪成了维持关系的关键力量。

    第一,“道”为母,“德”为子。

    第二,“上德”与我们平时所说的“道德”“德政”“行善积德”完全不是一回事。

    “上德”是“无以为”“无为”,它根据客观规律、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没有人个人的功利意图,不单凭自己主观意愿办事。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间,所以又是“有德”,是自然之德,不是主观上求来的,也不是自我标榜的。

    第三,以仁义礼建设的“小圈子”就是人之道性觉醒的“枷锁”。

    现实中,拉帮结伙想做老大的人,只为自己兄弟谋利益,却又伤害了更多人的利益,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最终也是落得个惨败下场。

    第四,老子对这种所谓的“侠义”是嗤之以鼻的。这样的做法是将个人的自私进一步放大的虚伪之举,是在制造更大的不公平,是在帮助很多愚昧的人获得一种缺德的有德错觉,这怎么能算是聪明呢?看看这些人的结局也就答案自明了。

    第五,老子“无礼”吗?怎么会呢?老子所反对的是那种虚伪的仁义礼。上级要下级必做到的自己却不遵守,是一种近乎单向的强制,这当然是无法成功的。上级对部下不忠诚,却要求部下忠于级,这本身就虚伪的。在家庭中,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不好好学习。父母对孩子欺骗自己的事怒不可遏,但自己又往往会对孩子缺乏诚信。这样本质就是缺德了,当然,缺德只能换来缺德。

    第六,老子鄙视以道的名义却又离开正道去预测命运的作为。道在命中,命在心中,修道悟道行道,遵循规律自有其结果。当人心妄动时,本身就是背离大道了。看看那些妄测天意 的人,几乎都是靠骗人为生的。

    第七,大丈夫之在于合道。老子借用“大丈夫”来表明人们需振奋生命的正道阳气。人自私的心思一动,就会伤到自己生命的阳气。所以老子提出了“大丈夫”的合道作为:立身要敦厚,莫陷入俗礼的虚伪之中;做人要实在,不追求外在的浮华。如此这般,人就会回归到正道上。

    【悟道箴言】

    有道有德,无道无德,自称有德,即是伪德。 若离开道,德不是德,仁不是仁,义不是义。 背道重礼,表面合理,本质虚伪,祸乱之首。 大丈夫者,顶天立地,以道为本,道生万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12-0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zj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