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李松蔚在奇葩大会上的演讲,然后想写一些东西。
在心理咨询中,总会有这样的情景。来访者过来寻求帮助。他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边诉苦,一边希望获得行为上的指导。但心理咨询师能给他的只有开导。
回首过去,好像自己面对的大多数问题都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或是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法。比如高考中的每一道题。填空、选择题自然不必多说,就算是非常个性化的作文题目也有一个评分标准。又比如求职时的面试。可能问到的每一个问题都会有人帮你想好答案。就算是“为什么从上家公司离职”,“你的优缺点是什么”这种因人而异的问题也会帮你列出几个范本。
可能大家都有着和我比较类似的经历。所以在大脑的自动归纳机制下,遇到的问题都会被认为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法。很多寻求心理咨询的人就是带着这样的观点。但生活中的问题真的就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法吗?
演讲中提到了一个故事。来访者是企业的一名员工,老板为了激励他,向他承诺了一笔奖金。但项目结束后奖金迟迟没有到账,而且老板对此闭口不提。他一直纠结着要不要开口主动向老板索要自己应得的奖金。他一次一次地下定决心,但面对老板时却又总是难以开口。如果你是心理咨询师,你要怎么帮他解决问题呢?如果劝他鼓起勇气要回奖金,他就真的可以克服自己的本能向老板开口吗?如果劝他放弃,蒙受金钱损失的他就真的甘心吗?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是无法给到一个确定的解决方法的。确切的说,是没有一个对每一个人都有效的解决方法。高考和面试中问题的解决方法是通用的,因为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拿高分,拿offer。但生活中的问题却没有,因为每个人在乎的事物不同。有些人更在乎自己蒙受损失,所以应该鼓励他向老板开口。有些人认识到自己就是羞于开口的人,那最好劝他放弃。心理咨询其实是一个帮助来访者认识自我的过程。目标明确了,解决方法自然也就有了。
每一个人都是相似却又不同的个体。有一种病症是红绿色盲,患者看到的东西和正常人不同。那么会不会有一些人听到的和正常人不同,闻到的和正常人不同,尝到的和正常人不同,感受到的和正常人不同呢?这些情况我们无法验证,但很可能存在。或许我们都互为患者,彼此不同吧。记得一起吃饭的时候听到有人这样说,“你为什么不喜欢xxx,我觉得很好吃啊。”这个时候我一般都会想,不喜欢就不喜欢咯,哪里需要什么理由。
归根结底,生活就是为了让我们自己过得更舒服。每个人获取舒适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但却有一股力量逼迫着我们要用同一种方式来生活——大家都做的事情我也要做,大家都有的东西我也要有。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被这种力量束缚着,一直在忙碌,却过得不开心。
人生短暂。认清自己,多做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