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永澄:有这么多图书解读机构,我何必自己读书呢?

永澄:有这么多图书解读机构,我何必自己读书呢?

作者: 易仁永澄 | 来源:发表于2017-10-12 08:59 被阅读127次
    孩子教育 和 图书共读之间的神秘联系

    1

    我和M交流,他告诉我九月份的整个月里,他差点被累死。我说:“你又不是第一天工作了,大机关嘛,权高位重的,最近又升迁了,自然辛苦啊。”

    “不不不!”他矢口否认,“孩子上小学了!”

    “上小学怎么了?你养了7年孩子,上小学你不应该轻松一些么?”

    “才不是,我给你说说看啊。北京的孩子下午不用上学,所以,下午孩子奶奶看着把作业写完,等我们回来之后,要上英语课、要训练口语,要上钢琴课,要视听练耳、要学乐理,要锻炼身体、去和大自然在一起。对了对了,还有素质练习,老师布置了作业竟然要家长完成……为了孩子,我的时间基本没有了。”

    紧接着,M又补了一句:“你得赶紧要二胎啊,等孩子上了小学,你就没有精力要了!你也会累的不想要了!

    我的解释系统屏蔽了关于二胎的建议,而是直接调用了:“做多得多通常是平庸的策略,平庸的策略只能得到平庸的收益”这个逻辑。

    想想看,如果每个孩子都去上补习班,就说明这一定是平庸的策略,这种方式确实可以让孩子得到提升,但是,这是线性收益。那么,如果想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必须要考虑非线性收益的可能,一定要升维、跳出系统来解决问题,光靠上补习班绝对是不行的

    我的思路是“做少得多”的,应该分析孩子成长的关键是什么,然后在关键要素上努力,可是,关键要素是什么呢?

    2

    M继续说:“我如果再这么下去,我会累死的,想想看孩子的童年得多不开心啊,我也跟着不开心,我得按照我们另外一个同事的方式来做做试试。”

    “我们这个同事的孩子已经上六年级了,孩子从上小学以来,晚上从来没有做过作业,从来没有上过任何一个补习班,每天晚上都在院子里玩。别的孩子呢,只能玩半个小时就要赶紧回去学习了,而他的孩子就在院子里,先陪着7点的孩子玩一波、再陪着8点的孩子玩一波……就这样一波一波的,把所有孩子都陪完了,自己回家睡觉。”

    听着我就觉得这个家长的心真是够大的了,这种撂挑子的方式,孩子的培养能行么?

    “这个孩子一年级到四年级的时候,整个成绩基本上是班上倒数10名左右,我看他爸爸真是能够顶得住,这四年的时间得多难熬啊?可是,孩子从五年级开始,每次考试都在进步,刚刚进入六年级的第一个月的考试,已经在班上考前3名了,年级进入了前10名了!”

    听到这里,我脑海中突然闪过成甲老师给我讲他创业选择的故事,前几年都在亏钱,但是把整个产业链的价值跑通之后,一旦过了某个拐点,对同业竞争者就是降维打击。这个背后的逻辑很清楚的:在复杂系统中找到关键的序参量,集中全部优势资源在序参量上努力,耐心等待系统的延时反馈,通过复利效应获得非线性收益,甚至可以通过展示“把握序参量的能力”,在同业竞争者中构建心理势能,获得正向黑天鹅事件的可能。

    那么,这个爸爸一定是什么事情做对了!

    3

    “我同事就给他儿子买书,每次都成捆成捆地买书,然后让儿子在家随便翻,从中挑出一本自己最喜欢的看完,并讲给爸妈听。如果孩子没有感兴趣的,就继续再买一堆书……孩子的下午就是在家看书,有的时候看书兴致上来了,都要爸妈赶着出去玩。”

    果然,这个策略这么高级,稍微分析一下:

    • 兴趣-能力-价值循环。首先兴趣导向,用冗余(多买书)激发兴趣,提升能力之后,用讲的方式来转换价值。
    • 提升关键能力。这个策略提升的能力非常关键,一个是理解力,一个是表达力。这两个力都是思考能力的关键部分(见《来,我帮你把思考的方法串成一个体系》),思考能力有了,就没有难事了。
    • 让孩子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玩耍是学习的最佳方式(见《翻转式学习》一书),游戏化在最近七八年的风靡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孩子在小学学的那些知识,如果一个大学生来学,基本上一个周就都学完了,那么,孩子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小学的知识么?还是把精力用在天性的发展上?(当然,这个的前提是:孩子的理解力在持续提升)

    在发挥天性的无内耗状态下,通过冗余激发兴趣,利用三叶草模型进行健康循环,培养了关键能力,我好想立刻认识一下这个爸爸,估计是个复杂系统专家。

    “他自己也坦然说现在走出来了,孩子很有自信心,领导力、理解力、学习能力都不发愁了,并且,之前落下的内容全部都补上去了,学习很轻松,那几年的忐忑心情也是没有白付出。现在好了,他和孩子都不累,看着别的家长和孩子每个周末累得要死,他们那真是闲庭信步,我也想把这套策略用在我的孩子身上。”M眼中闪着光,说完了这段话,我想,我的眼里也闪着同样的光。

    4

    我马上要领读《意志力》这本书了,这一次,我在活动的组织中增加了“共创逻辑”。


    在策划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就在考虑这样的问题:有必要做共读么

    现在解读图书的组织实在太多了,从得到的“每天听本书”、“何帆读书俱乐部”,到樊登读书会、策划机构湛卢自己的湛庐阅读,再到剽悍晨读、彭小六的阅读,甚至个人组织的小范围阅读。

    任何一本著作,都可以被高手们用流程在25分钟的时间内给你带来关键收获,那么,我们有必要自己阅读么?比如这次的《意志力》领读活动,我既然用共创的方式提供优质的领读服务,作为读者来说,完全可以不读这本书还能掌握书中的内容啊,那么,大家只需要等着我领读就好了,完全不用自己看啊,那么,“共读”环节确实不需要存在了。

    上面的逻辑,我没有说反话,真的不需要搞共读了,你看我已经把共读环节取消了,变成了共创环节了。

    可是,这个逻辑是以什么样的身份来说的呢?虽然是我说的逻辑,但是这里的“我”,是一个机构的代表,并不是一个个体。也就是说,机构在考虑投资收益率的时候,应该去掉共读环节,用更高级的玩法来取代它。

    但是,对于一个个体来说,真的因为有领读机构的存在就可以不用自己读书了么

    5

    这个问题必须好好分析一下,我们尝试着把问题进行转化分析,用成本和收益来分析。

    企业也好、个人也好,从价值的角度来看,大家做事都要考虑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率 = 收益 / 成本 X 100%,恰好和我们要分析的问题的元素一致。来分析一下“有领读机构的存在就可以不用自己读书了”这个逻辑的元素:

    确实用了小成本获得了收益,这应该没有问题吧?所以,可以不用自己读书了,是不是?

    如果真的这么想,那只能说明你缺乏两个认知:黄金思维圈、假设分析,对收益的理解。

    黄金思维圈、假设分析。做事情的时候要先问Why,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晓感”么?也就是说,你只要了解了对方讲的内容,在听的时候听明白了就够了是么?如果答案是确定的,你还要多问一句:“这个目的背后的假设是什么,这个假设成立么?”也就是说,你如果期待得到的就是知晓感,那必须回答,知晓感对你来说为什么那么重要?如果都说通了,那就没有问题了。

    对收益的理解。收益,根据半衰期的长短(见文章《彻底根治因分心而内疚不已的顽疾》),可以分为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要知道,我们评价收益,最重要的标准,不是收益的大小,而是收益是否可积累(半衰期长的,也就是长期收益,都是可积累的)。要知道,可积累的收益要比单次规模很大、衰减很快的收益来得重要的多。另外,还有一个逻辑你一定要知道:如果短期有收益,但是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相违背、冲突,那么,你很有可能在一个致命的恶性循环中。

    基于这两个原理就明白了:听/看领读机构的解读音频或者文章,极大可能地把你推进恶性循环了!因为越是听那些“容易理解的”内容,你越会对“需要投入认知资源”的方式(也就是自己阅读)产生抵触,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依赖模式,自己丧失了思考能力。

    那么,丧失思考能力有问题么?我就不思考怎么了?这就是选择问题了,如果不怕风险就试着这么搞,我比较胆小,宁可自己花时间来获得理解力,也不想把掌控权交给他人。

    我不知道谁的一定是对的,很有可能我是错的,那看看大神是怎么做的。来看罗振宇老师在他讲《爆裂》系列的文字稿截图:



    要知道,他可是创造得到的那个人啊,他可以随便听得到的任何一段音频啊,那就让吴伯凡、吴军、何帆、古典、成甲读完讲给他听嘛,何必用十一假期一字一句地读呢?

    或者,他也担心自己丧失控制权吧?其实,才不是,想想一开始那个放任孩子去玩的爸爸,想想为什么培养孩子的是阅读能力,站在复杂系统来看,理解力才是整个人生复杂系统的序参量,不是自己能不能读书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在理解力上持续努力!

    而增长理解力的关键,就是自己攻克超出自己理解的系统思想文章/体系。读高手的书籍,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6

    我再回到领读机构的角度来思考,如果我就是要做领读,我怎么能够又保持用户的理解能力、还能够节省用户时间呢?

    有的机构是这样做的:“本书一共25万字,我将用25分钟讲解其中的精髓,主要有三点主要内容”,这种做法就是用极短时间获得精髓的策略,主要考虑的用户时间成本的问题,根据RSQC模型,考虑成本和进度,必然牺牲范围和质量。

    可是,我认为理解力才是关键,这样质量上来了,成本和进度都要增加,也就是必须让用户投入更多时间和认知精力到其中,根据成本提升销量下降的道理,用户数必然会减少。大机构要的是用户数,作为小机构的我,就可以把活动做精细,向那些认同“理解力是关键”的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

    所以,我的策略不是大机构的“从10份中用二八定律选出2份”,而是尝试着跳出系统,给出一个拥有20份、甚至100份的更大的系统视角,然后从中找到2份影响整个系统的关键点,将其讲给用户们听。这样,用户们虽然学的内容还是2份,但是价值已经不一样了。

    按照这样的策略做下去,我相信用户们会发现我的价值:我的目的是不断提升参与者的理解力,而不是知晓感

    7

    总结一下,我希望给我的伙伴们反复强调理解力的重要性,我也在《来,我帮你把思考的方法串成一个体系》中强调过。如果你相信我,一定要小心那些降低了认知难度,让你很容易获得知晓感,而不是理解力的产品,因为,短期的收益是要用机会成本做代价的!

    最后,快来参加我的《意志力》共创的活动吧,用更多维的学习方式来实现自我提升,扫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来看加入方法:


    有小伙伴说自己的眼睛最近不舒服,无法看我的文章,不知道该怎么办,恰好我的兄弟Luke开发了一个小程序——快听文,它可以直接读取我的公众号列表,然后变成语音的方式读给你听。

    我生成了一个小程序二维码,你可以试试看:



    可以加入到收藏夹了,不过,如果听的话,是不是留言区的人数会变少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永澄:有这么多图书解读机构,我何必自己读书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ohn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