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宛若新生

宛若新生

作者: 増言心语 | 来源:发表于2017-07-30 00:24 被阅读0次

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去爱、去工作、去生活。
                                                                                                       ——弗洛伊德


我是黄增。

2006年,稀里糊涂地成为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
2010年,用努力和幸运考取了心理老师的工作。
2012年,勉强拿到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
2015年,系统排列意外进入了我的大脑和心灵。
2016年,踏入各类身心灵成长工作坊和导师班。

看起来雄厚的专业背景,我知道含金量有多少。
最典型的是,不论我考证书还是参加课程,老公对我的评价就是:

没有变化!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弗洛伊德说: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去爱、去工作、去生活。

我想,并不是改变爱的对象、改变工作、改变生活。

而是改变爱的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

又或者说,改变自己对待外界的模式,自己对待自己的模式。

毕竟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模式不改变,结果也不会改变

我想,我们很擅长讲故事,特别是在我们受伤、处在逆境的时候。特别会讲自己“不幸”的遭遇。然后得到一些安慰、理解、关怀……

可是啊,我们都忘了——
凡事都有三个方面,你的一面,我的一面,以及事实真相的一面。
我们更愿意从自己的角度去诠释发生的事实,而不是真相本身。

就如同“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我们对每一件事的解读方式造就了我们的现在。
而往往,我们的解读方式(模式)常常是固定的,比如:受害者模式、托付态模式、忍吞型模式等等。

看到模式是难的,因为需要背负起自己的责任,同时直面自己趋利避苦的天性。我不断不断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没有显著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改变模式才能改变结果

我的模式是什么?

老黄给了我这样的一段话:
       也许你认为增加会给你带来勇气,从你的眼睛里我看见这份渴望。
       同时,我亲爱的女孩,你知道吗?外在的增加只会另你变大,而内在的增加才会令你增强!
       更同时,你内在每增加一分,你就会更苗条更漂亮一分,你会相信吗?
       反正我信!!

在这个话中,我似乎看到了我的模式:企图通过外求来达到内在的增加。
很多思考和行为的落脚点常常在别人身上,而不是自己的内在。


周四,带女儿去补牙。之前补过两次,这次换了一个医生。
早上10点到近下午4点,终于轮到我们了,女儿却抗拒。
医生说:这样没有办法补。
我给女儿做工作,让后面的小朋友先就医。
在劝说过程中,我运用了所有我能想到的传统的、科学的方法。
女儿有懵有哭,我有苦口婆心有愤怒,仍未改变现状。
尝试三次之后,女儿仍旧抗拒。

再跟医生做交流后,才知道:
她是不用外物让孩子张口的,孩子累了可以休息。
过程中不断跟孩子对话、鼓励。

而我们之前的医生,却是少有交流,但有恐吓,有强制手段和外物……
虽然我有过不悦和质疑,但为了尽快让女儿完成补牙,也就配合、认同医生的做法了。

两名医生一比较,再思考我挑选私立口腔医院儿童科的目的。
瞬时想狠狠地斥责自己——因为我的处理方式而让我的孩子恐惧了牙医。


1.明确目标,导向行为
   我挑选私立医院儿童口腔科的目的,就是得到更好的服务,让孩子能配合诊治。
   那么,我就得以这一点来判断医院的服务是否能与“私立”“儿童口腔科”匹配,
   面对自己,面对孩子,面对医生做出相应的行为。
2.感知情绪,表达需求
   在医生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预设时,我就可以叫停,提出质疑,提出更换医生。
   因为作为消费者,有权表达自己的情绪,提出自己的要求,也可以更换医院。
3.正视问题,积极应对
   不论是孩子蛀牙,还是恐惧补牙,问题早就有所浮现。
   大意也好,逃避也好,最终结果恶化。

于是,拿好东西,回家。那时已经下午5点出头。


目标导向

这几天,我都带着这几个新的模式在生活,
其实蛮难的,因为得随时觉察,
要将习惯性指责别人的手指,收回。
同时,去找到自己可以改变的点。

比如,女儿不肯刷牙,是自己立场不坚定;
比如:女儿爱吃零食,是自己任由她妄为。

比如:自我感觉没有时间,是自己没有合理安排;
比如:常以受害者自居,是因为不愿表达,不敢表达。

……

自我感觉是——宛若新生。
我看到现状中美的部分,看到自己进步的地方,看到他人闪亮的地方……

凡事必有三个以上解决办法

前不久在大巴车上遇到一对母女,女孩5岁的样子,玩着玩具手机。
她时不时地叫声“妈妈”,或者蹭蹭妈妈。
妈妈一直看着手机,自始至终未看过孩子一眼。

那会我就想着:
这个妈妈该去学习正面管教或者处理自己的议题。

后来,女孩玩着玩着睡着了,身体是扭曲的。
妈妈看到后,立刻让孩子舒适地躺在自己怀里,也睡着了。

看到这里,我痛斥了自己,指责别人是否就能衬托出自己的伟大。

内心被这个普通的母亲所打动。
她肯定是很爱自己的孩子,
只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她不知如何去面对醒着的孩子,
不知如何去应对孩子的需求,不知如何去表达对孩子的爱……

或许,当她还是孩子的时候,也未曾被妈妈“看见”。

而她的孩子可能会感受不到妈妈的爱,
因为她感受到的是妈妈看手机多于看她。
所有,她学习到的是这样一种表达爱的方式。

未来,她可能会学习到新的方式,也可能不会。
然后,代代相传。

找到模式之后,去改变它。
此时需要在创伤性事件中,去更新自己的认知模式和行为应对模式。
这时,需要某个个人契机或者可以创造这样的契机——个别咨询或团体工作坊。

总之,需要认识到:我想改变自己的某个方面。

对于我而言,我看到了自己——真正去改变自己,
自己的工作意义——真正去帮助他人。

让自己成为实证

且等我将内在的能量逐渐增强、释放,你将看到不同的我。

现在,我不断地表扬自己,哪怕我只有一点点的进步。

这篇文章我琢磨了很久,思路修改了多次,想要写出我能写出的最好。

只是这次,我知道,我所谓的“最好”,是想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当意识到这一点,我便卸下包袱,只写自己所想。

愿你我,都能自助;愿你我,都能宛若新生。

更好地去爱、去工作、去生活。

宛若新生

【自我介绍】

黄增,3岁女孩的妈妈,心理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系统排列导师(在学)

致力于个人身心灵成长和家庭教育的传播,自我成长的同时帮助到更多的人学会沟通,学会成长,学会爱自己、爱家人、育儿。

关注请扫一扫微信二维码,添加时请注明真实姓名。

相关文章

  • 宛若新生

    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去爱、去工作、去生活。 ...

  • 宛若新生

    我达成了一个约定,不知道会持续多久,但是至少现在是快乐的。 刚看了《声之形》,疯狂安利,可算是要榨干我这个续了不知...

  • 宛若新生

    我一直认为,就像蛇每蜕一次皮,树枝每年抽一次新芽,我的每一次成长,这都是新生。 你是汽修的啊? 你们班只有你...

  • 宛若新生

    We will never die,We will always be young . 1 人死后会不会变成鬼,是...

  • 宛若新生

    那些提早在夏天掉落的秋叶 那些大风过后摔倒的稻草人 那些雨后凋零的花朵 那些没抓住希望的手 那些在迷雾里悲伤的眼睛...

  • 宛若新生

    宛若新生,宛若幼蚁初遇世界的残酷 大雨倾注入家门,溺死多少同胞 泪水溢出河流,草木簌簌垂泣 人,各式各样的伞和靴 ...

  • 宛若新生

    大学毕业一年多了,看着大学时候的照片和现在的自己,发现不知不觉中,岁月在脸上留下了一点沧桑的痕迹。眼神不再稚嫩青涩...

  • 宛若新生

    昏昏沉沉睡了一下午➕一夜后,早上醒来,看到窗外明媚的阳光,我顿时宛若新生。全身清爽,没有丝毫的痛与不适,只是遵医嘱...

  • 宛若新生

    透过你 我用崭新的目光 看到了世间万物的美好 透过你 我在鸟儿的鸣唱中听到了欢乐 在每朵花儿的芬芳里嗅到了甜蜜 透...

  • 六。宛若新生

    时间逼着我一步步走向死亡,我以为死亡就像一座山,走着走着就可以看见。但直到最近才发现,它还会一步步走来。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宛若新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okc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