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宛若新生

宛若新生

作者: 増言心语 | 来源:发表于2017-07-30 00:24 被阅读0次

    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去爱、去工作、去生活。
                                                                                                           ——弗洛伊德


    我是黄增。

    2006年,稀里糊涂地成为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
    2010年,用努力和幸运考取了心理老师的工作。
    2012年,勉强拿到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
    2015年,系统排列意外进入了我的大脑和心灵。
    2016年,踏入各类身心灵成长工作坊和导师班。

    看起来雄厚的专业背景,我知道含金量有多少。
    最典型的是,不论我考证书还是参加课程,老公对我的评价就是:

    没有变化!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弗洛伊德说: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去爱、去工作、去生活。

    我想,并不是改变爱的对象、改变工作、改变生活。

    而是改变爱的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

    又或者说,改变自己对待外界的模式,自己对待自己的模式。

    毕竟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模式不改变,结果也不会改变

    我想,我们很擅长讲故事,特别是在我们受伤、处在逆境的时候。特别会讲自己“不幸”的遭遇。然后得到一些安慰、理解、关怀……

    可是啊,我们都忘了——
    凡事都有三个方面,你的一面,我的一面,以及事实真相的一面。
    我们更愿意从自己的角度去诠释发生的事实,而不是真相本身。

    就如同“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我们对每一件事的解读方式造就了我们的现在。
    而往往,我们的解读方式(模式)常常是固定的,比如:受害者模式、托付态模式、忍吞型模式等等。

    看到模式是难的,因为需要背负起自己的责任,同时直面自己趋利避苦的天性。我不断不断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没有显著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改变模式才能改变结果

    我的模式是什么?

    老黄给了我这样的一段话:
           也许你认为增加会给你带来勇气,从你的眼睛里我看见这份渴望。
           同时,我亲爱的女孩,你知道吗?外在的增加只会另你变大,而内在的增加才会令你增强!
           更同时,你内在每增加一分,你就会更苗条更漂亮一分,你会相信吗?
           反正我信!!

    在这个话中,我似乎看到了我的模式:企图通过外求来达到内在的增加。
    很多思考和行为的落脚点常常在别人身上,而不是自己的内在。


    周四,带女儿去补牙。之前补过两次,这次换了一个医生。
    早上10点到近下午4点,终于轮到我们了,女儿却抗拒。
    医生说:这样没有办法补。
    我给女儿做工作,让后面的小朋友先就医。
    在劝说过程中,我运用了所有我能想到的传统的、科学的方法。
    女儿有懵有哭,我有苦口婆心有愤怒,仍未改变现状。
    尝试三次之后,女儿仍旧抗拒。

    再跟医生做交流后,才知道:
    她是不用外物让孩子张口的,孩子累了可以休息。
    过程中不断跟孩子对话、鼓励。

    而我们之前的医生,却是少有交流,但有恐吓,有强制手段和外物……
    虽然我有过不悦和质疑,但为了尽快让女儿完成补牙,也就配合、认同医生的做法了。

    两名医生一比较,再思考我挑选私立口腔医院儿童科的目的。
    瞬时想狠狠地斥责自己——因为我的处理方式而让我的孩子恐惧了牙医。


    1.明确目标,导向行为
       我挑选私立医院儿童口腔科的目的,就是得到更好的服务,让孩子能配合诊治。
       那么,我就得以这一点来判断医院的服务是否能与“私立”“儿童口腔科”匹配,
       面对自己,面对孩子,面对医生做出相应的行为。
    2.感知情绪,表达需求
       在医生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预设时,我就可以叫停,提出质疑,提出更换医生。
       因为作为消费者,有权表达自己的情绪,提出自己的要求,也可以更换医院。
    3.正视问题,积极应对
       不论是孩子蛀牙,还是恐惧补牙,问题早就有所浮现。
       大意也好,逃避也好,最终结果恶化。

    于是,拿好东西,回家。那时已经下午5点出头。


    目标导向

    这几天,我都带着这几个新的模式在生活,
    其实蛮难的,因为得随时觉察,
    要将习惯性指责别人的手指,收回。
    同时,去找到自己可以改变的点。

    比如,女儿不肯刷牙,是自己立场不坚定;
    比如:女儿爱吃零食,是自己任由她妄为。

    比如:自我感觉没有时间,是自己没有合理安排;
    比如:常以受害者自居,是因为不愿表达,不敢表达。

    ……

    自我感觉是——宛若新生。
    我看到现状中美的部分,看到自己进步的地方,看到他人闪亮的地方……

    凡事必有三个以上解决办法

    前不久在大巴车上遇到一对母女,女孩5岁的样子,玩着玩具手机。
    她时不时地叫声“妈妈”,或者蹭蹭妈妈。
    妈妈一直看着手机,自始至终未看过孩子一眼。

    那会我就想着:
    这个妈妈该去学习正面管教或者处理自己的议题。

    后来,女孩玩着玩着睡着了,身体是扭曲的。
    妈妈看到后,立刻让孩子舒适地躺在自己怀里,也睡着了。

    看到这里,我痛斥了自己,指责别人是否就能衬托出自己的伟大。

    内心被这个普通的母亲所打动。
    她肯定是很爱自己的孩子,
    只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她不知如何去面对醒着的孩子,
    不知如何去应对孩子的需求,不知如何去表达对孩子的爱……

    或许,当她还是孩子的时候,也未曾被妈妈“看见”。

    而她的孩子可能会感受不到妈妈的爱,
    因为她感受到的是妈妈看手机多于看她。
    所有,她学习到的是这样一种表达爱的方式。

    未来,她可能会学习到新的方式,也可能不会。
    然后,代代相传。

    找到模式之后,去改变它。
    此时需要在创伤性事件中,去更新自己的认知模式和行为应对模式。
    这时,需要某个个人契机或者可以创造这样的契机——个别咨询或团体工作坊。

    总之,需要认识到:我想改变自己的某个方面。

    对于我而言,我看到了自己——真正去改变自己,
    自己的工作意义——真正去帮助他人。

    让自己成为实证

    且等我将内在的能量逐渐增强、释放,你将看到不同的我。

    现在,我不断地表扬自己,哪怕我只有一点点的进步。

    这篇文章我琢磨了很久,思路修改了多次,想要写出我能写出的最好。

    只是这次,我知道,我所谓的“最好”,是想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当意识到这一点,我便卸下包袱,只写自己所想。

    愿你我,都能自助;愿你我,都能宛若新生。

    更好地去爱、去工作、去生活。

    宛若新生

    【自我介绍】

    黄增,3岁女孩的妈妈,心理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系统排列导师(在学)

    致力于个人身心灵成长和家庭教育的传播,自我成长的同时帮助到更多的人学会沟通,学会成长,学会爱自己、爱家人、育儿。

    关注请扫一扫微信二维码,添加时请注明真实姓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宛若新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okc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