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
进入社会后,看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没有领导评价他在学校时的成绩,而是工作中展现出来的综合实力,除专业能力外,如领导能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讲演能力等等。其实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队”。会编程的你是团队的技术顾问,会概率统计的你是团队的数据分析师,会写作演讲的你则是团队的市场部经理。为自己多开拓的每一个维度,综合实力就更强!
昨天上午学习的,晚上睡前本想回顾一下,结果完全记不住什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了听了再记下来用起来才容易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老师的个人的习惯是如果碰到了好文章、好书,不光会只字不差地阅读,遇到关键的部分还会大声朗读。如果觉得还不够,就把整本书在电脑中敲一遍,这样的印象最为深刻。就如同背单词,拿着单词书看着背,会学习的学生则是眼睛看着,嘴里念着,拿笔写着背。同样的时间,一个维度的刺激和三个维度的刺激,效果怎么可能相同呢?
1.对个人成长而言,多维跨界的能力与核心专项技能到底哪个更重要?2.在实践策略上,这两者究竟谁应该优先发展,或者说是否应该有个培养的先后次序?---先有核对专项技能解决温饱,有余力再来发展多维跨界能力。---凡事都有成本。如果你现在没有一个维度的能力足够突出,无法帮你抵挡住生活的基本成本,那么首先打磨自己的核心技能是最重要的。根据自身的现有情况去判断,现阶段在哪个方向努力,对于提升自己最有帮助才是最重要的。
跨界整合是否需要一个相对可控的心智模式作为支撑?跨界整合是否需要首先设定清晰的个人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那么多的跨界信息扑面而来会让自己手足无措,得找到适合自己的,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目标上专研下去形成自己的能力。---开启心智是一个过程,需要慢慢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并且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不光在跨界这件事情上,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应该牢记:一切靠积累。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把注意力投入到自己身上一定会产出价值。同时对新知识保持开放心态的好处,因为你也不知道这些东西学了有什么用,所以当它真派上用场的时候,可能会格外强大。
似乎一个人的成长是由自己各种能力的“团队合作”成果决定的。个人所拥有的能力越多,这个“团队”就越大,战斗力也就越强。---工作中最看的就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什么都能上手,哪个领导会不喜欢会不欣赏,自已也会取得越来越多成绩。---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各种能力“团队合作”的成果。每拓展一个维度就相当于给自己添加了一个团队组员。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在学校时成绩一般的同学,走出校门以后往往有可能做出不错成绩的原因。
多维度的确是一种不错的策略,但是不同维度如何相互助力是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否则只是生活丰富而已。---没有某一方面的突出,可能生活得过且过,有了突出的一项专长,起码能自己立足不愁,有余力就发展更多的维度,好上加好,如果能在原来维度上相互助力是维度效率提升,但是老师也提倡不同多维度,能取得让自己更意外的收获!不急,徐徐途之!---两个维度是否能够交叉产生多维竞争力,可能不光取决于它们各自深度。有时候可能还取决它们之外的其他的维度。就像读书要有耐心读完一样,面对不同维度能力的积累的时候,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耐心。说不定哪天它们就会被某个新出现的维度串联起来了,进而帮你创造巨大的价值。
二、商学院--沉没成本
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仅是看这件事情未来对他是不是有好处,同时也会注意自己是不是在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这是一种非常有趣而顽固的非理性的心理,我们称之为叫做沉没成本,也叫做协和效应。
比如,我花了200块钱在网上买了一件衣服,看起好看实际穿起来很显胖不好看,又没法退货。我的想法就只能配外套穿几次再闲置,不想浪费掉那已经花出去的投资。我得特别注意为了这一件衣服,再买其他衣服来搭配的无脑行为。
运用:场景
场景1:买衣服讨价还价---买衣服时,在店里反复挑选,反复试穿,不停地跟店员沟通。店员在你身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了不让这部分沉没成本损失掉,可能会给你更多的优惠。
场景2:跟客户收定金---很多商业机构,在客户稍微有一点购买欲时,就会想方设法收客户一点点定金。当客户回到家里购买的冲动消失,为了不损失500元的定金,很有可能就会购买你的商品。
小结:认识沉没成本
第一,要认清沉没成本其实没有好坏的区别,可以把它叫做既定成本,或者是已经发生的花费。
第二,因为这种心态的顽固性,有目的性地制造对方的沉没成本,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在生活中如果真的能够克服这种沉没成本所带来的心理偏见,不被这种情绪所左右,将有可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商业判断。
我的错误---因为买了这支股票就认为它特别好,降了30%也不出手,因为买了这支股票,价格高了不了降低成本,就一直加仓。好公司是好公司,但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买价最重要,边际成本最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