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结与讨论
正如前文所述,87版电视剧《红楼梦》作为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承载着太多文本之外的意义。单从文本之内分析,有助于我们摘下时间的滤镜,澄清“87经典”的“真面目”。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最大成功,正如王扶林在2007年接受《鲁豫有约》采访时所说的那样,在于选择了一批与原著人物形象相似的演员,这主要指的是“宝黛钗”三位主演的扮演者欧阳奋强、陈晓旭和张莉,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配角的精彩表现。其中,邓婕所扮演的王熙凤在当年赢得了一边倒式的好评,这也让演员邓婕成为为数不多的通过该剧得到大众认可,从而开启自己延续至今的演艺事业的“实力派”演员。与邓婕的命运相反,欧阳奋强、陈晓旭、张莉乃至该剧的其他演员大都因当年所受之“差评”,并未真正走上演艺道路。
至于当年专家们的批评,也不单单仅限于批评主要演员的演技,而是透过这些年轻演员们的人物塑造,更多回归87版电视剧《红楼梦》作为一部名著改编剧本身的剧作质量。专家们普遍认为,首先,87版没有把握住“原著精髓”,即,该剧在整体上未能全面反映原著的主题与风格,在细节上则没有很好地还原原著的情节、人物和对话,这包括对高鹗续书的全盘否定和全部弃用;其次,专家们还认为,作为一部电视剧,87版没有充分调动起影视语言来实现对原著的视觉转化;最后,他们一致认为,不论是人物塑造上的失败,对“原著精髓”把握的不全面不到位,还是对于影视语言的使用不专业,归根结底责任都在导演那里,在于导演对《红楼梦》主题的理解落后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要求,依然停留在“文革”时期的“评红”观点上。在此,他们实际上表示了对于年轻演员们的宽容。其实时至今日,这批年轻演员的付出也依然是我们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正是他们所塑造出的“红楼梦中人”,成为我们缅怀“87经典”的最大原因。
至于李少红导演的2010年版电视剧《红楼梦》,观众更关心的依然是其中的“红楼梦中人”是否符合自己心目中对于原著人物的想象,其次才关心剧作的主题与风格,乃至具体的剧情和语言细节等要素。从这一点来讲,观众的“不买账”无可厚非,10版的最大问题就是观众所指责的“演员台词功底弱”,他们普遍将这一问题归结为演员演技差,并且形象去原著甚远。经过一番考察,本文认为,演员不能任其咎,责任其实依然是在导演那里。没有演艺经验的年轻演员们台词功底弱是正常现象,李少红应该学习王扶林,启用专业配音演员来弥补这一先天缺陷。至于人物形象,一方面是观众受“87经典”影响太大,另一方面观众当中普遍存在着对于原著中人物外貌描写的文本误读,这才导致他们普遍认为10版演员“不像”。其实,通过一番分析,本文认为,两版电视剧《红楼梦》在演员选择上各有千秋,都代表了导演的审美取向,同时,两位导演都较为成功地将自己的审美通过视觉手段传达给了观众,至于观众买不买账,正如冯其庸所言,“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1]。
至于对“原著精髓”的把握,本文认为,李少红导演在这一点上是较为全面的,她用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加上曾念平唯美的光影书写,成功地发掘出了《红楼梦》的梦幻奇情感,使观众看完后如大梦初醒,颇有回味无穷之感慨(具体可参考豆瓣短评)。这种颇具电影质感的作者性表达,再加上剧作本身存在的“硬伤”,使得这部电视剧显得更加的小众和另类,始终未能进入大众视野,但却拥有着一批自始至终较为忠实的“粉丝”。
不论如何,面对名著改编,我们都应抱持着较为开放的心态。王扶林导演在《鲁豫有约》上提到,他开启名著改编之旅的初衷,是在出差英国期间,发现英国人将莎剧纷纷改编成电视剧在千家万户播映。当年87版播出后,在一场研讨会的结尾,专家们也纷纷表示,西方的戏剧就经常被改编上演,我们的古典名著不该因其“名著”的权威性而束缚住创作者的手脚,应鼓励创作者们大胆改编,这样方能使影视剧创作更加具备生命活力,从而在探索中产生更多优秀的改编作品。
或许两版电视剧《红楼梦》本身的横空出世在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史上就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存在,因此,将两部电视剧重新置入《红楼梦》影视改编史和国产电视剧发展史的洪流之中加以回顾和考察,本身就是有意义的。经过这样一番梳理和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从87版电视剧《红楼梦》开拍的1983年,到10版电视剧《红楼梦》开拍的2007年,整整二十年间,国产电视剧在技术、市场、民族化和受众群四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通过观看这两部电视剧,我们不光能欣赏光影背后的名著经典,也能看到中国影视剧的变迁历程。除了文本本身的意义,这正是研究《红楼梦》影视剧改编的另一重意义,即电视剧史学意义。
二、不足与展望
电视剧作为一项大众艺术工业品,相比电影较少受到学界的关注,学界早已有“重写电影史”的讨论和打算,却似乎并没有“重写电视剧史”的打算。本文以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和2010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为例,在回顾《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之余,也引出国产电视剧发展史的议题,一方面希望能为名著改编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为“重写电视剧史”做出贡献。本文的不足就在于,在这样有限的篇幅内,未能更加全面深刻地反映国产电视剧发展史的全貌,仅从中选取了几个坐标。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笔者能够就这一课题搜集更多资料,从而将这项研究继续下去,以为国产电视剧再造辉煌提供学理支持,贡献学术之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李少红即将在2020年推出自己的电视剧新作《大明宫词》,胡玫的电影版《红楼梦》也已经显示将于今年上映。在这样一个关键的节点,选择这样一个学术课题来研究,也算是颇有意义。李少红在新作中对自己以往的艺术风格将会有何继承与突破?胡玫又是否能在电影中大展身手,一偿当年错过执导电视剧版《红楼梦》的遗憾?观众这一次是否“买账”,是否还会在娱乐形式多样化的今天掀起新一轮的网络舆论风暴?这些或许都会成为2020年国产电影和电视剧领域内的典型事件与典型现象,具体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1]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纪要》,《中外电视》,1987年第5期,第13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