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红楼梦》电视剧改编研究·绪论

《红楼梦》电视剧改编研究·绪论

作者: 森島光 | 来源:发表于2020-11-03 16:11 被阅读0次

第一节 选题背景

2010年,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被重新搬上荧幕。在接下来的2011年,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两部《水浒传》和《西游记》也相继被搬上荧幕。除此之外,《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也在2010年前后被搬上荧幕。一时间,国产电视剧领域出现了蔚为壮观的“名著重拍”现象。更加蔚为壮观的是伴随这些名著从筹拍到播出的整个过程中的舆论,其中尤以围绕《红楼梦》“重拍”的舆论最为引人注目,形成一种颇为有趣的批评话语,其特点是:内容方面,以负面舆论为主;主体方面,以网络舆论为主,学术批评普遍缺席;批评策略上,多以旧版而非原著作为比较对象;批评内容上,多以无实据的网络谣言为信息来源。

与此同时,旧版四大名著则被捧上神坛,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经典”,甚至出现了“87之后再无红楼”这样的网络声音。

这些现象颇值得深思,本文以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和2010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为研究对象,对这些现象加以反思。随后尝试将这两部相隔二十多年的电视剧放入《红楼梦》的改编史和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史之中去,以期为未来《红楼梦》的再度改编和国产剧的再造辉煌提供有价值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参考。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与“名著重拍”相关的文献

研究“名著重拍”现象的硕士论文仅1篇,谭承云的《我国电视剧重拍现象分析》(2010),这篇论文极具参考价值。这篇文章从市场、文化和制作条件三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我国电视剧重拍的原因在于受众的收视需求、文本的新解读、经典的再传承以及对制作条件的适应和利用。通过对比研究探讨了我国电视剧重拍不同于普通电视剧生产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逐利的保险性、内容的解构性、时代的补偿性和传播的话题性。该文从编、导、演和商业运作的各个环节阐释了我国电视剧重拍不同于普通电视剧生产的实施方法在于编剧兼顾解构文本和维护传统、导演兼顾借鉴经验和打造个性、演员兼顾重塑角色和人物共鸣、宣传兼顾借力原剧和营造期待;并从质量、商业和文化三个层面解析了我国电视剧重拍的效果;进而通过解读2010年版[1]电视剧《红楼梦》,总结了它的一些成功和失利之处,以为我国其他电视剧重拍的制作方提供经验参考。关于10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艺术质量,作者基本持肯定态度。作者认为,10版电视剧《红楼梦》有值得受众偏爱的地方,但是它获得的整体评价偏低。作者从受众的接受和受众的意见表达两个方面分析了针对10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评价普遍偏低的原因。从受众的接受来看,老版影视剧的先入为主以及负面话题效应让受众在刻板印象下对10版电视剧产生了抗拒,并且会以老版影视剧作为参考标准来挑剔10版,这种挑剔心态促使受众放大10版的不足,忽视该版的亮点。从受众的意见表达来看,由于持反面意见的人更寻求一种表达的成就感,而持正面意见的人更追求对作品本身的欣赏,所以批判者会更激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持正面意见的人则在意见表达中相对沉默,在沉默的螺旋效应下,对10版的负面评价会被不断放大,从而成为舆论主流。最后,文章根据《红楼梦》自身的特点和10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效果总结了10版电视剧《红楼梦》在处理内容和细节上的成功之处,以及在制作和宣传上的失利之处。值得一提的还有这篇文章所使用的理论与方法很有参考价值:结构理论、受众接受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除此之外,关于“重拍”现象的单篇论文尚有很多,但大都观点零散、逻辑不通。

二、与两版电视剧相关的文献

单独研究1987年版[2]电视剧《红楼梦》的硕士论文约有25篇,最早一篇写于2008年,其后的都写于2010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播出之后。其中,对87版持基本肯定态度的有15篇,这15篇的研究对象皆为87版的音乐,论及质量,皆泛泛而谈;对87版持否定态度的仅1篇,写于10版播出之前的2007年:赵红妹的《论〈红楼梦〉的影视改编》。该文分别分析了87版电视剧《红楼梦》(王扶林导演)和89版电影《红楼梦》(谢铁骊导演)。由于没有10版作对比,作者对87版的评价显得更为中肯,同时稍微提及了当年专家对于87版的批评之声,但并没有具体展开。这里的批评之声有五点:色情情节的媚俗动机、对于后六集的否定态度、一人分饰多角导致剧情混乱、画面剪辑的失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混用。

单独研究10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硕士论文有11篇,其中,对10版持基本肯定态度的有5篇,持基本否定态度的有4篇,褒贬各半的为2篇。最新一篇发于2017年,对10版持肯定态度。单独研究10版的单篇论文数量庞大,但多是一种类似时事热点类的评论。

对两版电视剧《红楼梦》作比较研究的硕士论文有14篇,其中,认为10版高于87版的仅有2篇,认为87版好于10版的有12篇。这12篇中,对比两版音乐的有2篇。最新一篇发于2017年,对10版持肯定态度。

对两版电视剧《红楼梦》作比较研究的单篇论文有17篇,其中,认为10版高于87版的仅2篇,认为87版好于10版的有8篇,对两版态度持平的有7篇。最新一篇发于2019年,立场偏向10版。

以上这些针对10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批评,从内容上可被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针对“海选”:海选目的是市场规则主导下的商业化炒作,非为选出真正的“红楼梦中人”;

针对导演:李少红在心态上浮躁、在目的上逐利、在文化素养上肤浅,在采访中声称自己从未读过原著;又在骂声一片后“自恋偏执”,“刚愎自用”,无法虚心接受群众批评;

针对演员:蒋梦婕、李沁等演员都是通过“走后门”和“潜规则”获得参演资格,非因合适,非为艺术,未经培训;

针对编剧:12个编剧均为80后,年纪太小,文化修养低,不懂“原著精髓”,台词胡编乱造;用年轻编剧的目的是为了商业炒作;

针对“服道化”:87版服装是由沈从文指导设计,符合历史事实;10版服装设计师叶锦添不懂中国文化,一味追求标新立异;

针对“顾问团”:87版有强大的“红学”顾问团,10版没有“红学”家做顾问。

总结起来,这些评论认为,10版电视剧《红楼梦》在演员选择上不符合原著形象,在剧本上完全照搬原著,在风格上追求标新立异,没有把握住“原著精髓”,糟蹋了经典,触犯了众怒。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这六点批评,就会发现当中包含着许多不专业的乃至非学术的因子,没有当年各行各业的专家们(当年参与评《红》的专家们,除了来自“红学”界的“红学”研究专家,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影视界和文化界)的严谨态度和专业精神。以上六点批评其实并未切实关心电视剧本身的剧作水平和艺术质量,更多的是凭着原初印象和立场先行的泛泛而谈。而当年专家们在一场又一场的研讨会上,在一篇又一篇的文艺批评里,所言说的最多的是87版电视剧《红楼梦》本身的优劣所在,并没有站在专业制高点上去全盘否定这些演职人员的辛勤付出,更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预设这些演职人员的目的不纯。面对这样一部名著改编电视剧,专家们所充当的不是权威,而是舆论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角色。《红楼梦学刊》及各种报纸刊物更多的也只是一种印发专家舆论的纸质媒介,与现今网络媒介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相比,其角色要相对单一和客观。

在几乎尚不存在大众发声平台的“改革开放”之初,自然也就不存在与大众媒介相抗衡的精英媒介,于是精英话语的出现也并非是为了对抗或引导大众舆论。而在大众媒介得到扩张、大众话语得以泛滥的当下,精英话语在进行专业的艺术批评之余,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似乎也是当下学界的共识。或许正是在这样的“共识”之下,在10版电视剧《红楼梦》开拍之初的2007年,突然就涌现出了一批关心《红楼梦》电视剧改编的学位论文成果。从上文的文献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写于10版播映之前的论文,作者的出发点更多的在于回顾和总结87版本身的成败得失,以为10版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写于10版播映之后的论文,作者们却更多地将目光转向了远离文本的文化批评,普遍抱着一种对当下电视剧市场浮躁趋利之风的痛心疾首的心情,而不再像当年87版甫一播映后的精英话语那样,更多地讨论面对文本本身的改进空间,更多地提供针对文本本身的改进意见,并且在讨论之余不忘肯定名著改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创作实践的积极意义。

那么,何以这些论文的作者们会在10版电视剧《红楼梦》播映前后,有如此大的“治学”态度的转变呢?若凭着一种普遍的印象,我们或许以为,这是因为10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确激起了“众怒”,方致作者们痛心疾首,纷纷聚焦于此,令其反省检讨。然而,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些文献,便会发现,作者们的态度和焦点其实从未发生过转变,他们的“治学”态度是一贯的:他们自始至终所关心的,并非国产电视剧本身的命运和处境,而是相关学术领域的“热点”所在。他们“治学”态度的这一一贯性,所能反映出的问题也是一贯的:与1980年代的学者专家不同,一批相比大众要更具专业知识和更具发言权的作者们,似乎放弃了“精英”的身份认同和学术责任,而自动追逐“热点”,将学术从责任“降格”为任务。这,或许才是所谓“精英话语”的衰落。

三、既往研究不足

经过以上文献整理,我们发现,关于《红楼梦》电视剧改编的研究,的确存在着相当多的不足。纷繁复杂的表象下,归根结底是学术批评的普遍缺席、网络舆论的过度泛滥和“精英”身份的迷茫错位。

一方面,由于学术批评的普遍缺席,使得电视剧本身的艺术质量被遮蔽,这就进而导致我们无从知道这两部电视剧本身的真实水平和优劣所在。不论是指导我们自身的日常观剧活动,还是对于《红楼梦》改编史和国产剧发展史的学术研究,都是有弊无利的现象。而学术批评普遍缺席的背后,是“精英”身份的迷茫错位。就针对电视剧这种大众艺术品的讨论而言,学术论文作为众多声音之一种,更能起到引导大众舆论的作用,也更应起到提升大众品味的作用,这一角色和责任就决定了,电视剧的学术批评不该本着追逐“热点”的目的,而应站在相比大众热点更高的位置,以更加专业的姿态、更加严谨的资料来源为依据,对作品本身和舆论现象进行反思。针对作品本身的反思,应以反思电视剧本身的艺术质量为旨归;针对舆论现象,则应以反思电视剧背后的大众心理为根本。而“精英”身份的迷茫错位,使得学术批评丧失了这样的功效。当从上到下的圈层都只存在一种声音时,对于文艺作品的讨论,有可能只会变成对于文艺作品从上到下的集体“声讨”,专业批评最终沦为热点新闻评论性质的一种,这不利于电视剧批评的良性发展和电视剧批评机制的建立健全。

另一方面,网络舆论过度泛滥,虽然使得公众的舆论空间得到了扩张,但这样的扩张更多的只是一种集体性的情绪泛滥,而非理性声音的互相交流。如果这样缺乏理性的舆论空间持续扩张,相对理性的声音和群体只会选择更加沉默,或者局限在自己的舆论“小圈子”里,不再参与公众舆论空间的事务,最终导致非理性的舆论空间的恶性扩张和理性圈层的愈发收紧,后者对于前者的引导带来的不会是反噬和矫枉过正,前者对于后者的侵蚀却容易引发情绪性的“网络暴力”。如果这样的状况持续下去,学者对于电视剧领域就会普遍更加缺乏研究兴趣,理性群体则最终会选择只关心自己的观剧感受和文艺生活,而不再参与对这些活动的公共讨论,这样,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艺工业品,在各个艺术门类中的地位可能只会越来越低,随之而来的是行业标准和受众门槛的继续降低。不论对于电视剧创作者而言,还是对于电视剧观众而言,这都不是良性发展的好现象。考虑到电视剧作为一门受众面最广的艺术形式,笔者认为,从产学研相结合的角度去澄清一些乱象,反思一些问题,更加有利于提升大众文化的品质,并进而起到繁荣大众文化,为大众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的作用。

四、本文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由于对87版播出后的专家批评缺乏系统的梳理回顾,本文拟对这些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并加以评述,还原87版电视剧《红楼梦》在艺术成就上的客观风貌。 第二,由于对10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研究存在前述的学术批评缺席和精英身份错位的问题,取得的学术成果有限,本文拟用87版学术批评的视野、标准与方法来对10版电视剧《红楼梦》做一评析,并在必要时引87版的相关文本做一比较,以见其优劣;第三,以往对两版电视剧的比较研究缺乏历史维度,更多的是从大众文化和传播接受角度进行的泛泛而谈,看似有意义,实则所得出的结论不够立体,缺乏历史洞见,本文试图将两版电视剧《红楼梦》放进国产电视剧发展史和《红楼梦》影视改编史之中去,反思造成这两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以期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和古典名著的改编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在方法上,本文不以理论勾连和理论阐发为目的,谨将理论作为研究工具,更加偏向于以上述三个研究目的为旨归,在研究过程中,具体用到了文本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文献综合研究法及个案研究法。


[1] 为行文简便起见,本文在标题里使用全称“2010年版”,在正文里使用简称“10版”。

[2] 为行文简便起见,本文在标题里使用全称“1987年版”,在正文里使用简称“87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梦》电视剧改编研究·绪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fi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