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16.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译文】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内的人称她为君夫人,在其他国家的人面前称她为寡小君;别的国家的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解读】
古人比今人讲究,比如说名字,古人有姓有名有字有号,再比如《论语》这一章提的称呼问题,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不同亲疏的人面前,称谓不尽相同。
也许你会说“称谓“这些东西无所谓,名字更是一个代号。然而,在等级制度严明,看重尊卑上下的古代(封建社会),一个人的身份、来历、地位以及外界对他的评价,统统体现在称谓当中。
《论语》中提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文子,“孔”是他的姓,中间的“文”,是他死后后人因其博学好学而追封的谥号,末尾的“子”是尊称。类似的还有宁武子、季文子等等。
孔子说:“名不正而言不顺,言不顺而事不成。”,称谓是礼制中重要的一环。称谓混乱,代表礼制的崩塌,等级制度的僭越,所以子路问孔子“治理卫国,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孔子答“正名”。
【运用】
称谓,在现代仍具有普通的社会意义。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存在彼此间的亲疏关系,有关系必然有称谓。
关于父母,以前叫爹娘,我们这一代普通叫爸妈,现在的孩子喜欢叫自己的父母老爸、老妈,甚至还有直呼父母名字的情况。
细细观察,可以发现从“爹娘”到“爸妈”再到“老爸、老妈”,字的笔画数越来越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日渐趋向于平等,不再“父命如山,不可违”。
我个人认为人生来平等,不赞同封建社会那一套“尊卑上下”及其财富世袭制度,但“长幼有序”还是有必要的。
【知识拓展】
1 天子
夏、商、西周三代天子皆称王,而不称帝。王在世时一律简称“王”,死后以谥号称之,如周文王、周武王。天子自称“余一人”或“予一人”,《论语》上也说:“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天子的儿子称王子,孙子称王孙,有个故事叫“王孙满答楚子问”,王孙满就是周王的孙子。
2 国君
诸侯国国君有两个通称,一个是“君”,所有诸侯国不论大小一律称为“君”,意为一国之长,比如齐国国君为齐君,鲁国国君为鲁君。
第二个通称为“公”。周朝有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公爵国国君称公,以此类推。这类通称,一般适用于朝觐天子,诸侯会盟等正式场合。
国君生前称谓有区别,死后一律为称“公”,如齐桓公、郑庄公。
另外,春秋时期有几个南部国家(古代蛮夷之地)的国君自封为王,比如楚国、越国、吴国。
国君谦称自己为“寡人”,原意是寡德之人。
国君在天子面前自称某土守臣,天子称异姓诸侯伯舅、舅氏,称同姓诸侯叔父、伯父。
国君称公,国君的儿子则称公子,孙子被称为公孙。如齐桓公即位前的身份是公子小白。
3 大夫
中、下大夫在君前称名,如“臣某某”。卿大夫在君前自称“臣”,不加自己的名。
大夫在天下面前,自称陪臣,在他国国君面前自称外臣。
4 子
“子”是一种尊称。
在春秋初期,只有身居高位,德高望重的人才有资格称为子,如晋国执政卿赵衰等。后来,卿大夫皆称子,渐渐地此称呼也被一般人所用,用来称呼受尊敬的学者,比如孔子、老子、庄子。
“子”这个称谓一开始只单独称一个“子”字,有时候加上被称呼人的姓氏或排行,而对过世的人,则多与谥号连称。后来变成一个通称“夫子”。
5 女性
国君的妻称为夫人,其它称为妾。国君死后,其寡妻自称“未亡人”。
史书中对女人的称呼有几种:
一是排行加姓,比如鲁惠公的妻妾有孟子,仲子。孟、仲是老大、老二的意思,子则是姓(排行按大小分别为伯(孟)、仲、叔、季)。
二是谥号加姓,鲁惠公的第三位妻子叫声子,“声”是死后的谥号,子是姓。
三是国名加姓,如齐姜,齐是国名,姜是姓。
四是丈夫的谥号加本人姓,郑庄公的夫人庄姜,庄是郑庄公的谥号,姜是夫人的姓。
另外,如果是王室之女出嫁,称为王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