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工作生活
《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观后有感

《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观后有感

作者: 朽木不已 | 来源:发表于2019-06-30 17:06 被阅读0次

    七年很长吗?当它变成一个冰冷的数字被搬上屏幕,也许会让人感叹人生原来就是由几个七年组成的,每一个七年都可以是一个阶段,不仅是身体,心理也在成长。

    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儿童福利院,有的来自普通家庭,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了解他们的生活以及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现已拍摄到了《56 UP》,当初的7岁孩童均已年过半百,回首过去,不禁感慨。人生轨迹不同,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同的定义。

    迈克尔说他将给你看看人生什么样子,大有解剖的架势,希望从阶级的角度来解释他们的人生,可以说从一定的程度,这种假设成功了。因为有人说看完这部片子终于清晰地知道现实原来比虚构的东西还要残酷,人生而不平等:在儿童之家生活的保罗在问大学是什么,大学意味着什么的时候,来自上层社会的三兄弟已经在7岁的年纪看《泰晤士报》、《金融时报》,想象着以后自己上剑桥、牛津了。而上流社会的孩子也遵循着7岁的目标前进着,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底层或者中产阶级的孩子和他们有着明显的思想上认知上的差距,这个差距也许是几年,也许是十几年,抛开纪录片中的人不谈,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在20岁前就有了明确的兴趣和目标呢?

    没错,现实是很残酷,戴着有色的眼光来看,也许从7岁开始不同的人生就被定义了,7岁的时候他(她)们被问到关于组织纪律是好还是不好、问到对异性的看法、问到如何看待贫穷和富有、问到对自己以后的计划,等等。从14个孩子不同的回答就可以看出来在不同环境成长起来的人思维方式以及认知的不同,当时采访的人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学校应不应该有纪律,是不是好的?来自上流社会的三个兄弟说应该有,但是来自儿童之家的保罗因为总被欺负而选择了don’tlike.

    跟着记录的走向,底层人民或者是中产阶级的普通家庭的孩子往往还是循着也许不太富裕的生活,干着辛苦的工作,而上层社会成长起来的孩子拥有更好的教育,从政、从法,婚后幸福美满,等等。当然也有的孩子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大学老师,获得更高的地位,但是就是少数的逆袭让我们清楚地看到阶级流动的艰难。这也许会让人感到心头一紧。我们必须承认阶级是真实存在的,阶级给人带来的东西也是无法改变的。

    但是我觉得纪录片拍了这么多年,到了这个份上,可不是要这样左右你的思想,也许开始它是主要让你看到阶级对一个人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成长,它更多让我们看到了更为人性的东西,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与他所处的阶级有关,反过来他也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更深层的,它展现的是人,人生,命运。当你真的看完了,不禁泪流,人生而不同,但是每个人的选择也不同,所有人都在为生活而努力,无论是哪一个阶级。而每一个人都有烦恼,就像7岁时看《泰晤士报》的乔恩说的,人们往往看到他们的钱,却不会知道背后自己也那么努力。一部纪录片无法完全展示一个人,而一个人也许无法代替千千万万的所谓同一个阶层的人,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眼睛看到的也一定要再经过理性的思考。

    同时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大多数人都希望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这个小女孩在发表对异性的看法时说长大想结婚,他不一定非常有钱,但是也要有一点,还表达了想生男孩。

    还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保罗在说道想不想结婚时,他一幅无助的表情说不想,小时候父母就离异了,父亲把他送到儿童之家,我觉得可能与父母的影响有关,导致从下对结婚有一种无助的恐惧感,他的回答有点孩子气,还有点好笑,但是细想还是有点难过。

    等到曾经7岁的那些会为男女朋友害羞的孩子如今已56岁,经历了婚姻,有了孩子和孙子孙女,看看这些老人,会突然觉得人生不同却又相同:长大、结婚、生子,追求幸福,不断地学习,或为生活琐碎烦恼。也许人的一生就是普通的,以追求幸福为中心又添了各种调料。年轻的时候,大家都谈论梦想,老了以后,变成不得不谈论生活。这时候也许会想:梦想散尽的时候还留下了什么?当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小朋友转眼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到头都是回归平庸,然后你可能觉得人生的辉煌可能就是在某一个阶段,过去了就没有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观后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opb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