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和培养孩子的过程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也是人生的自我修炼。
修炼自己,其实就是抛弃原有的固化的、极端的、负面的认知,重塑新的思维方式。如何修炼自己呢?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和知识,但是面对各种育儿理念、心理学学派,我们依旧会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
很多时候,道理我们都懂,但具体到和孩子的每日相处,那些大道理我们往往不知道该怎么用,所以在理念和每日生活之间需要一个桥梁。这本书其实也是这样一个桥梁,理念来自普世的真理,但方法是落地的,步子是小的。
遇见孩子,看见更好的自己。
教养孩子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大大小小问题,归纳起来却相似:“听父母的,还是随孩子的?”“面对孩子和家庭,我为什么焦虑缠身?”“亲生的娃,为什么越看越不满意?”“为什么我心里明白但还老是控制不住情绪?”“怎样对孩子放心放手?”……
最近,常爸读到这样一本非常适合父母阅读取经并作为日常实践锦囊的书——《王霄老师的5堂幸福课》。
基于心理学与自我成长方面的多年研习基础和亲子教育领域的课程开发和讲授经历,王霄老师在书里归纳出上述10大养育问题、分析背后原因、导入真实故事和育儿案例,提出新的理念和任务清单式的实战方法,帮助低龄孩子及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解决问题、改变现状、培养好孩子、获得幸福生活,不正是我们都希望的吗?
国内正面管教“元老级”导师
用心写就的教育锦囊
常爸了解的王霄,身上有很多标签:“北大学霸”、“效率达人”、“正面管教在中国的元老级导师”、“养育课程开发者和创始人”,她是亲子教育业的积极践行者,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有22岁的女儿和9岁的儿子。
王霄本身就是一位跨界者和实践者,这本书涵盖了包括正面管教、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理论在内的诸多教育教养理念,融合了在养育课程讲授及自身孩子教育过程中不断累积和完善的实践经验,对诸多问题和案例抽丝剥茧,逻辑分明地罗列出清单式的解决问题之道,在家庭教育和自身成长方面,建构了一套可行、有效、可衡量的方法体系
信息量十足、干货满满的教育智囊
在王霄看来,做一个妈妈有这样4个境界:
1.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
2.享受天伦之乐
3.见证生命的成长
4.完善自我
simple life
教养孩子,也修己身。孩子和父母互为镜子,改变孩子和家庭,首先要调整自身,可这一点,我们往往会忘记了——家庭教育是一段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是一段关爱家人和关注自我并行的旅程。家庭和教育都需要带着智慧去经营,如果经营得平衡、高效而健康,父母就能发现和提升自己,孩子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选择、接纳、连接、改变、放手,是书中5章的内容,也是王霄为妈妈提供的自我修炼、经营幸福家庭的“锦囊”。这支锦囊里,五大招数环环相扣,反复揣摩、逐一练习,用得越多,价值越大:
对自己选择负责,接纳生活的本来面目,让家庭的连接永远不断,改变从自己做起,静等花开,最后是带着爱放手。
令人焦虑爆表的周遭环境,总忍不住去比较同龄人带娃的优劣,A教育办法还是B教育模式的纠结……在这样的现实状态里,我们需要有人提醒:
比较带来巨大的不安全感,比较让人找不到自己的起跑线,也就无从改善。实际上,人可以比较的对象只有自己。
接纳的过程不是不求上进或自我安慰,而是接受现实本来的样子,看到真实的自己,看到别人的价值,然后找到专属于自己的起跑线。
“拔苗助长”的故事虽然老套了些,但尊重孩子的生长和认知规律,不过早地推着孩子往前再往前,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教育也呈现出差异和不同步,是不是能理智地尊重孩子的个体特征,耐心地等待不同的花期,对父母是一大考验。
作为父母,经营好孩子成长的家庭“土壤”,持续地坚持供应成长所需的“水和阳光”,发现问题找到正确方法“除虫和剪枝”,再给予心灵“陪伴的力量”,那么,花什么时候开放,就顺其自然吧。
融合的理念+落地的工具+清单式练习
知易行难,好的理念,更需要实战指南。
书中有很多案例,也许正是你曾经或当下遇到的情景再现。案例中,分析事情背景、困扰的想法、难控的情绪、推荐的做法以及相应的点评,因此,这本书是非常好的实战指南。书中逻辑清晰,思路高效,非常有启发,很多地方值得思考,为妈妈们“充电”。
理念+方法,还是以例说明吧。
在正面管教的理念里,提出和善和坚定:
和善是指尊重孩子,坚定则是说尊重自己、尊重情形、尊重他人和环境。
在这样的原则之下,如何找到适合自家娃和自己家庭的方式,书中提供了详细的方法指导,就“教会孩子尊重规则”这一点来看,如果和孩子约定了玩iPad的时间,给你支招:
DIY小方法:
1.找一个时间和孩子坐下来,和他讨论每次玩iPad 15分钟的时间是否合理。
2.观察一下孩子都在玩什么游戏。
3.一起看看每周的时间安排,也许不一定要每天玩iPad,可以集中在周末,每次时间长一些。
4.规则制定好之后,贵在坚持,少说话,多微笑。
针对生活习惯的养成,拆分任务,按步进行。
书中的“每日一小步”具体和实用到贴心的地步,不设置难度高的任务,而是帮助大家尽可能多地去实践。“万能清单”的部分,在事件中抽丝剥茧,把繁杂事项分解成一个一个小的事情,再针对性地解决,简单而有效。“神奇问题”最具有启发性,这是一个反省自己、打开思路的过程。令常爸意外的是,在王霄的书中和观念里,“当方法不用时”还能给你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实战派的“自我改变”
“我怎么总是无法改变”、“孩子怎么老是不改”、“这世界变化快,我能留住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会遇到的养育难题,甚至说是生活难题。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和榜样,“身教”的影响力会一直持续在孩子的一生当中,书中,常爸尤其要推荐的,就是“自我改变之路”。
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的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的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也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
踏上自我改变之路,作者先帮助我们理清楚究竟我们在哪一关败下阵来——新鲜期、斗争期,还是稳定期;然后提出“改变三问”,建议目标越小越靠谱,给出呵护新习惯的方法,进而提供培养孩子习惯的一系列方法,帮助我们制定孩子的“日常惯例表”。
固有的习惯非常顽固,新的习惯往往显得脆弱而不易维持下去。习惯的养成回路,王霄总结出更便于理解的机制:
触发点→习惯行为→需求满足
触发点:可能是时间、地点、情绪、其他人
习惯行为:指那些我们不太需要动用意识层面去做决定的行为。
需求满足:指我们作为人类的各种需求,比如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娱乐等。
相应地,改变就可以习惯养成的不同环节出发:
从触发点改——可以尝试改变环境
从需求出发——用更多的好习惯代替坏习惯
比如说,要帮助孩子改掉玩电子游戏的坏习惯,那就要
找到能让孩子获得价值感、连接感、放松、被接纳和被激励的新习惯。
这个新习惯可能是是孩子喜欢且可以坚持的体育和活动,也可能是旅游、共读、做手工等家庭活动。
呵护新习惯的“搭便车”招数
在日常生活中,小步前进,不断重复,形成惯例,并从中获得进步的快乐和更大内在动力,实现更好的自己。你看,它乍看之下无比艰难,实际也不过是可分解成小任务、小事件的一个过程。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常青藤爸爸”(ivydad_ivyda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