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的儿子现在初二,学习普通,表现一般,但这并不是让她最头疼的,她最近困惑的问题是儿子告诉她:“我也知道我应该好好学习,但是,我就是没劲儿。我觉得自己没有想要学习的动力。”儿子这样真诚的和她谈心,所以她对孩子说的话很上心,但是说到“动力”,她也无话可说。她回忆自己小时候,因为那时候社会物质条件不是很丰富,所以父母鼓励说“好好学习就能上个好学校,有了文凭就能找到安逸的工作。”这确实是那一代父母挂在嘴边的对孩子的正面的有用的激励。但是,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就过着“随心所欲”的生活,常常是孩子没什么需求,大人早就过度满足了孩子的欲望。孩子小时候正培养专注力的年龄,孩子本不需要太多太好的玩具,但是,大人想到自己的童年时光,玩具少得可怜,于是就以给孩子买玩具实现对自己童年的补偿。因为玩具太多,孩子对一堆玩具就没有了孩子该有的那份热情,他们玩玩具只玩新鲜的感觉,每次碰到自己没有的,就会哭闹着想要,但真正得到就撂在了一边。书本也一样,父母自己小时候,家里藏书有限,常常得借书看,所以尤其珍惜看书的时光。而现在的孩子,父母一买一大堆畅销书,但又没时间陪孩子认真阅读,养成习惯,孩子对自己不了解不感兴趣的书提不起一点兴趣。兴趣都是慢慢培养的,哪有孩子天生愿意挑战自己?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孩子的专注力与兴趣在父母的“努力”之下消磨不少。
基于我对同事孩子的了解,我们一起复盘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想要尽可能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内力”。首先,让孩子结伴一个好朋友每天走着去上学。现在的孩子因为缺乏运动,孩子们很难体会到运动过程中克服困难的体验,“坚持,毅力”不是挂在嘴边不需要实践的好品质。只有在实践后,感受才会迁移。第二,家长摆正心态,对孩子的行为可以给出建议,但绝不唠叨甚至指责。孩子已经长大,进入青春期,孩子这个年纪,最看重的是同伴的建议,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与正能量的孩子交朋友,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孩子身边的榜样会行成一个隐形的约束圈规范孩子的言行。第三,坚持让孩子观看“朗读者,开讲了,我是演说家”等优秀的节目,节目中的主角会让孩子感受到很多可触的现代社会的偶像离自己并不遥远,让孩子进一步给自己暗示,自己的未来可期。第四,鼓励孩子排除外界干扰。毫无疑问,孩子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学习是需要好的学习环境加持的。身边没有手机干扰,学习桌上井井有条,书桌上列一个简单的计划表,放一点轻音乐……第五,懂得自我调节放松,孩子的学习神经时常紧绷,现实的情况常常达不到自己的预期,长期下来,孩子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所以懂得轻装前行,不背学习任务和心理包袱,孩子会变得轻松很多。第六,开阔孩子的眼界和格局。常常带孩子出门旅游,学习餐厅礼仪就餐,过简单但讲究情调的生活……
最后,我还告诉同事一个妙招:无限的信任,不求回报的爱。对于孩子,作为家长要尊重信任孩子,不能以爱之名绑架孩子,父母之爱应不求回报,不是孩子表现好了,符合我们的预期,我们才对孩子好,而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对你好。只有当孩子可以不必分心应付家长,而是能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支持,孩子才有时间和能力成长为那个他心目中最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