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晚的《奇葩说》,正反双方贡献了一场非常精彩的攻防战。
来看辩题:“奇葩星球上有一项科技,可以让全人类的大脑进行知识共享,是否支持?”
首先表明我的观点,支持。
其实,看到辩题,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三体》中的外星人中“三体人”。三体人的进化进程比地球人更先进,他们已经达到了共享思维、共享知识的阶段,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其他人的想法,也可以共享他们的知识。
在我看来,三体人的这种状态当然是更先进的,一方面共享知识,使得协作更有效率,团队中的每个人各司其职并且共享成果,科研的效果显然会更好;另一方面,共享思维减少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使得私心无所遁形,大家都是为了群体的生存而努力。
三体人达到了那种状态,所以他们的科技更为先进,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探索星际的飞船。但反过来说,他们共享思维也有了一种不良的结果,就是缺乏情感。
共享思维,意味着,我无法保留自己的空间和想法,无法再对心爱的人暗生情愫。那种我们每个人青春期中的懵懂都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我们的思维将赤裸裸地展示在其他人的面前,种群的繁衍更加功利,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将消失。
这是我事先能想到的反方的观点。
当然,反方的立论过程不止于此。
反方强调最多的几个点,
一是,知识只是手段,获取知识的过程才是目的,才更有价值;
二是,知识共享,将使得所有人更多地停留在现有的知识框架下,创新成为了泡影;
三是,从经济学角度看,必须保护新知识的创造(比如专利制度),让创造新知识的人有利可图,才能更进一步地促进知识的创新。
非常好,是我喜欢的论点,积极而且正向。
正方不愧有陈铭,本季除导师之外的最强一人。
一、知识是中性的,每个人对同样的知识可以采取不同的态度,这是每个人的选择自由,但不能因此否定共享知识的价值。
二、共享知识创造了什么?创造了感官。当每个人看到同样的东西时,感受是不同的,取决于每个人底层的知识框架。因此,当每个人获取了更多的知识时,相当于为他们打开了更多的感官,看到了具备这个知识的人才能看到的世界,这难道不令人向往么?
三、共享知识最实际的作用,可以救人的命。那些因为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死亡的人,如果可以具备一些基本的逃生知识,可以极大提升生存的概率;走在马路上,因中风、心肌梗死等突发疾病的人,如果身边都是一些具备基本急救知识的人,他们就可以获得及时的救援。
好,陈铭的观点非常好,但不是没有漏洞。
陈铭巧妙地将“共享知识”这一存在于科幻场景中的案例,安放进了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中,当然会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非常动人。可是,一旦这种场景成真了,人类的日常一定不是我们现在这样,和谐、安慰,一定会是更加功利的场景。群体的利益将远远大于个体的利益,个体将被忽略,这是否又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总结一下。
从人类群体角度讲,共享知识将大大有利于我们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其实,人类历史几千年,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从文字,到印刷,到互联网,都是这样的过程,未来也必然会朝着这样的方向前进。
从每个单独的个人来说,我们需要去享受知识的获取过程,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历练自己的决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同时我们也希望可以保留一些自己的隐私,保留一些内心的情愫,这些,恰恰是作为独特的个体所必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