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历史那些事》:古战场二三事《兵器篇》

《历史那些事》:古战场二三事《兵器篇》

作者: 生活间 | 来源:发表于2022-07-15 22:33 被阅读0次

      今天的主题并不是介绍一个人,而是介绍古代的兵器。

      这部纪录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弓和弩。弓是古代非常常用的一种兵器。成语百步穿杨就是用弓有关的。而弩是在春秋时期发明的,比弓要晚很多年。传说楚琴氏在打仗的时候认为弓的威力不大,于是就在弓上装臂,发明了弩。弩和现在的枪差不多,不过现在的枪发射的是子弹,而弩发射的是箭。“历史小剧场”把我们带到了弓和弩的比拼当中。用弓来比赛的就是有“百步穿杨”这个美称的养由基,而用弩来比赛的则是才训练一个多月的农民士兵。比赛规则是双方站在250m以外的圆里,同时向靶子射箭,先看中了几箭,再算精准度。看起来这场比赛的胜负应该没有什么悬念。厉害的养由基射了三箭,可只中了两箭,而且还都不在靶心;那个农民兵也射了三箭,全部上靶,而且有一箭射进了靶心。主持人因此得出:弩比弓更厉害。而在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制造的连弩则是更厉害了。

      第二部分是剑和刀。剑的盛行时期是青铜时代,主要在商,周时期,著名的越王勾践就有属于他的“越王勾践剑”。剑有许多漂亮的花纹,外表美观,价钱还极高。但是剑不锋利,只能刺,不能砍。而刀则是在铁器时代,主要盛行于唐。刀多半为粗滥打造,价格便宜,但是极其锋利,能刺又能砍。这一部分的历史小剧场又把我们拉到了刀和剑的比拼当中。持剑选手就是著名的越王勾践,持刀选手则是唐朝的一位铁匠。在场的所有观众都认为一定是是越王勾践胜利,因为他收到过专业的训练。越王勾践首先是占了上风,灵活的刺来刺去。可那个唐朝铁匠仅仅砍了一刀,就把越王勾践剑拦腰截断!由此可见,刀比剑更适合实战。而后来,剑慢慢地退出了战场,仅仅用作装饰,或者侠客随身佩戴。

      现在有了枪炮,这些弓弩剑刀都已被淘汰。但我还是希望世界少用枪炮,更和平,更美好!

【今日名句】

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莎士比亚《维纳斯和阿多尼斯》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马克思、恩格斯《唯物辩证法》

【知识拓展】

1.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兵器是指在中国古代从史前时期直到清朝末年,也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这个历史阶段里面,中国古代军队、民间使用的各种兵器和总的装备情况。中外研究古代兵器都把火药用于兵器作为一个历史的分期阶段,即在火药发明以前,军队里使用的兵器我们称它为冷兵器。火药发明以后,出现了火药制作的兵器,就是火器。这时候是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期。中国古代兵器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史前时期,这个阶段是石器时代的兵器。

      开始青铜冶铸后,这时候兵器的主要材质就开始变成了青铜的。这个时期的兵器为青铜时代的兵器。人们懂得了金属的冶炼后,这时候军队使用的兵器的主要材质也改为钢铁做的了,就进入了铁器时代的兵器。

      到了北宋时期,火药开始用于兵器。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中国的军队是最早使用火药武器的军队。在北宋的《武经总要》里边讲了三种配方,即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火炮火药法。当时用火药做成了用抛石机发射的炮弹,抛石机最早的使用,就是炮的出现可能在东周晚期。

      南宋时候出现了竹筒火器,陈规的《守城录》里面讲到,开始用竹筒,里边放上火药能够往外喷火,或者能烧伤敌人。还有就是把长矛下边安上一个药筒,也可以喷火,当时也叫火枪。就是说开始出现管形的火器,这是出现最早的火器。

      火药传到西方以后,有一个极大的发展。所以当时荷兰、西班牙这些商船到了中国,带来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枪炮过来,明军开始引进西方的枪炮的制作技术。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开始练新兵,袁世凯练新兵等等,开始引进新的西方的枪械以后,中国古代兵器的历史就结束了。

2.成语:一箭之地,意思是相当于一箭射程的距离。比喻相距不远。

“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

古代的长度单位:肘、虎口、掌。古代常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孔子家语》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一人高为一丈,故有“丈夫”之谓。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寻、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几、轨、雉、里、毫、厘"等。

古代的长度单位,都以黍为准。

1、黍(shǔ):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一百黍为一尺。《核舟记》一文中有:“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二黍许”,即“二分左右”。十分为一寸。《核舟记》中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即“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可见核舟之小。

2、寻:1寻= 8尺=1米6,与"步"接近。"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步"

3、仞:又写作“轫”。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1仞=周制8尺(约合1.8米),汉制为7尺,东汉末为5尺6寸。

4、咫(zhǐ):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5、扶:四指并拢的宽度为"1扶",古代有"1指为寸,1扶4寸"的说法。

6、庹(tuǒ):双臂伸展后的长度为"庹",1庹≈5市尺。

7、墨:也等于5尺。1墨= 1庹

8、步:1步= 1寻= 2跬,

9、常:"倍寻为常",所以:1常=2寻。

10、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有定制,为古八尺。后引申车轮过后的印痕为"轨"。1轨=1.8米。

11、引:1引= 1.8米

12、稚:长三丈、高一丈为"稚"。

13、匹:四丈。绢以四丈为一匹。《卖炭翁》有诗句:半匹红绢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半匹”即“二丈”。

14、舍:三十里。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 “三舍”即“九十里”。

相关文章

  • 《历史那些事》:古战场二三事《兵器篇》

    今天的主题并不是介绍一个人,而是介绍古代的兵器。 这部纪录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弓和弩。...

  • 《暖心二三事》目录

    【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暖心事】 第一篇:暖心二三事① 第二篇:暖心二三事② 第三篇:暖心二三事③ 第四篇:暖心二三事④...

  • 房子那些二三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没有杜甫的大情怀,但绝大大部分人一天最少想一次,想的是何时在何地拥有多大面积...

  • 二三事1篇

    开始在这里启动我的二三事记录生活点滴了 原先一直都有习惯把自己的生活状态记录下来,想着有一天等我老了,走不动了,记...

  • 关于书写的二三事

    关于书写的二三事 书写二三事 过去不流行刷卡,练好签名,只是那些领导、大老板的“刚需”。而如今,带着大笔现金消费,...

  • 那些女孩的二三事

    序: “超级无敌美少女“和“小low逼“的相遇 夏日的午后,闷热的教室,老旧教室风扇一圈一圈的转着,考...

  • 那些年的二三事

    昨天中午,因为在附近办事,跟一个认识了七八年的朋友去了母校周围的小摊吃饭,酒足饭饱之余,也不免说些以前的事,七七八...

  • 旅途二三事——安徽篇

    浪荡旅途二三事——安徽篇 旅行让我温柔,让我坚强 1.胖初眼中的安徽=青瓦白墙+黄山 2.这次的旅行诞生于两月前嘈...

  • 工作篇|今日二三事

    第152篇简书更文 01 遇到胡搅蛮缠之人,别急着说服对方 昨天临下班前,收到一封邮件。 看完邮件内容,如鲠在喉。...

  • 毕业前的那些事:面试二三事

    昨天接到一个公司的面试电话,之前在校招上投的简历,都过去了好久,所以接电话的时候也是很惊讶!但是既然是之前心仪的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那些事》:古战场二三事《兵器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owc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