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人。”樊迟没有理解透彻。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上面,就能使邪恶的人变正直。”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上面,就能使邪恶的人变正直’,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道:“这句话的涵义多么丰富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出来,不仁的人就难以存在了。汤治理天下,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难以存在。”
解读:
“仁”就是“爱人”,这一回答成为“仁”的标准注释,屡被后世学者引用。这一段里,孔子更解释“仁”和“智”是一体的思想。
尽管孔子说了仁就是爱人,樊迟显然对仁者爱人的回答还有疑惑,于是接着问怎样才算是“知”,怎么才算是智慧?孔子这里的回答和道家的老子又不谋而合,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之明”,了解别人的人,知道别人心思的人,才算是智者。樊迟对孔子的这个回答还是不很清楚,因为根据平常人的逻辑推演也可以明白,爱人就是要尽量多的成全人,爱护人,而知人则不同,知人是要有所选择,知道哪个坏,哪个好,哪个贤,哪个愚,那仁和智不是相悖了吗?所以樊迟说自己还是没有搞明白,孔子接着说出了一个办法让仁和知不相悖,就是“举直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正确的人选出来,让他们成为榜样、管理者。选出正直的人,这是智,让他们成为榜样、管理者,这样一来就“能使枉者直”,让那些不正直的人也就也变得正直起来了,这种教化的功能和转变的效果就是仁。这不就把仁和智结合起来了吗?仁和智不就不相悖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