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积懒成笨」。
所谓「积懒成笨」,就是孩子长期不主动学习,不主动思考,久而久之,大脑变迟钝了,学习跟不上了,成绩也就越来越差。
※第一种是行为上的懒惰。
学习不愿动笔;作业拖到最后一刻;不求上进每天浑浑噩噩;沉迷手机电脑游戏,不愿在学习上花功夫。
※另外一种是思维上的懒惰。
上课拼命记笔记,但基本没动脑;写作业只做简单题,不愿思考难题;遇到枯燥的内容就逃避,停留在学习舒适区;经常学习到深夜,但并没有吸收多少。
这两种“懒惰”,才是孩子学不好的根源。
懒得动笔,孩子总是不认真学习,根本谈不上会有好成绩。
懒得动脑,孩子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等上了高年级就会越学越吃力。
哲学家富兰克林曾说:“懒惰行动得如此缓慢,贫穷很快就能超过它。”
没有天生的懒孩子,懒是“惯”出来的。
“人是有惰性属性的动物,一旦过多地沉溺于温柔之乡,就更削弱了重新投入风暴和挑战的勇气。”
教育,从来不只是考验孩子,更考验着孩子背后的父母。
父母给予孩子什么教育方式,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家长态度温和而要求严格,给了孩子尊重与必须遵守的底线;
家长态度强硬而要求严厉,给了孩子底线,也施加了很大压力;
家长态度模棱两可,给了孩子讨价还价的余地;
家长完全不管,给了孩子不努力、不学习的理由。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
“在小学的时候,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学习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摆脱“积懒成笨”的陷阱,关键在于良好习惯的培养,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1.今日事,今日毕。
制定学习计划,根据计划开展学习,有条理地规划时间。
学会珍惜时间,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改掉拖拉懒散的坏习惯。
2.自己事,自己做。
自己完成作业,自己检查、订正,自己整理课本、书包。
学会独立学习 ,真正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不依赖老师或父母。
3.专心学,用心想
课前做好预习,上课时开动脑筋,踊跃发言,不懂的及时提问。
课后做好复习,确保掌握当天的知识,然后再做作业来巩固。
4.多质疑,多提问。
凡事多想为什么,为什么题目要这么解,为什么老师要这么教。
主动消化所学的知识,积极解决学习的问题,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5.勤反思,勤总结。
利用周末反思,学习上存在什么问题,学习方法要如何改善。
每次考试后整理错题,发现没学好的地方,及时做好查漏补缺。
以上种种习惯,才是“盯”孩子学习的关键。
教育孩子,就是帮助孩子和惰性作斗争,希望所有父母都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