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路通罗马,读书也一样,不同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专门根据不同类别的书,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不同的人对读书也要不同的做法,比如李敖,他的阅读方法就是剪书,把他认为重要的书剪下来,分类归档。比如成甲,他认为好的阅读就是把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进行连接,这样新的知识就可以正真为你掌握。也有人说,读书需要带着目的、带着问题去读。总之,方法很多。
在现实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读的时候感觉很幸福,发现了一个个知识点后,感觉自己认知提高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然并卵,不仅遗忘,而且一切还是照旧。或者过了一段时间,在去看这本书的这个章节,对于自己在之前有看过,或者懂这个知识,感到完全茫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读书的过程中没有参与感。参与感让我们对阅读的过程进行全心投入。如果没有全身心的投入,不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体会到阅读的快感,也会在阅读之后很快遗忘。正因为有这样的问题,所以高手都是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上文说的李敖的剪书,也是一个参与的形式。
对我自己也是如此。在不同的方式中,我对成甲的说法比较认可。我认为,我们所读到的书,也就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文字,进入脑海中的资料,本质上都还是信息,还不是知识。只有把这些信息,成为我们的行动后才是知识。行动可以是具体的行动,还可以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考虑问题认知等等。比如看了一本关于健身的书,我应用在了我的日常生活中,那么我所应用的内容就是我的知识。比如我看了一本讲述思维模式的书,我用书中的思维模式去思考我的问题,或者在我碰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我会用这些思维模式分析,那么这也是我的知识。此时,信息就转变成了你的知识。以我工作中的为例,因为我的工作是成本专业,需要记录很多的成本数据、指标等,这些信息我如果需要查才能明白的上,那就是信息。当这些数据、指标,我可以随口说出来并能说清楚他们的来龙去脉的时候,那就成了我的知识。
如何把信息转变成知识,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应用,定期重复等,但成甲提供的方法是把新的信息和旧的知识联系、糅合在一起的时候,那就变成你的知识。这个方法说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如何操作呢。我的解决方式,或者是我认为阅读方式就是采用阅前笔记。我认为一个好的阅读方法需要具备如下几点:1、可操作性 2、推动读者进行阅读 3、提供正向反馈。
之所以所阅前笔记具备可操作性,因为他客观。他不想带着问题阅读,很多时候你为忘了你在阅读前的问题,或者问题也是一扫而过,没有进行深入思考。但是阅前笔记,可以这个过程固话,以文字的形式把你的问题记录下来,可以让你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随时看你当初的问题。
其次是推动读者阅读:推动读者阅读阅读的第一动力就是兴趣,如果你对一本书没有兴趣,你就很难深入的去解读,但是这个兴趣就像是原动力,会随着阅读的深入,慢慢的失去作用,或者这个原动力本身就不足,我们还需要创造我们的第二动力。在读之前把你对这本书所写的内容进行预测,把你的之前的认知,对这本书所写的内容进行预测:比如这本书作者在解决什么问题?可能会有的解决方式,作者可能采用的行文结构。自己以前读过书的书中所采用的方式有什么我认为会有的解决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最大的难点在哪里,如果是我,我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等等信息。通过上面的问题,我们在脑海中就有了兴趣之外的动力推动自己深入阅读,其次因为我们进行了预测,在阅读过程中有会有意识的去参与作者的写作过程。
同时把你的之前的认知写下来:本质上是对你旧知识的一个整合过程,你会调动你的能量去组织你脑海中的知识,一方面是原有知识整合,另一方也方便新知识的连接。此外通过书写的方式,不让自己在阅读的过程,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区分。区分后我们就可以更加关注新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假想的认为新的知识是我之前就知道了,我们的大脑往往汇会把新的知识假想成我们的旧知识。通过写,就可以避免上述的问题。
最好是正向反馈:任何一种持续的活动,如果没有正向反馈,很难持续下去。习惯的养成也是依靠正向反馈。在你阅读完一本书的时候,你会有自己的总价,比如读后感,此时,你可以把你的总结或者读后感和阅前笔记进行比较,这个时候,你就会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有了提高。你就会获得满足感。我们在没有写阅前笔记的时候,这个满足感是很模糊的,因为我们会把我们读之前的认知模糊掉(第一原因是没有阅前深入思考,第二是遗忘),造成对比不清晰,也就不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通过上面三个方面,阅前笔记会激励我们继续阅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愉快的阅读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