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间有小鱼
十二月的蜀地,天寒地冻,却不似北方枯落的一片,绿水依然缓缓流淌在山间,沿山路蜿蜒曲折驱车,海拔渐升不久就开入了白茫茫的云雾中。
约摸行驶一刻钟左右的时间,停车步行就看见这座云中的庙宇,仿佛像进入了朦朦胧胧的仙境,刹那间竟分不清现实与梦幻。而香积厨的炊烟起,居士前来热情相迎,人声,往来的脚步声,又才将人的神魂拉了回来。
这是寺里仅剩的,唯一的大殿 苔痕上皆绿,自然环境的好真如师父笑着走了过来,和我们打招呼:“山里清冷的很,你们刚上来一定不习惯,赶紧进房里去,里面有烧着火的炉子。”
一室的温暖迎客来一进到喝茶的房间,身体就被铁炉的火温暖起来。四下环顾一番,说是房间也还说不得是个真正的房,粗粗的一些砖墙,刷着不算工艺达标的白色涂料,屋顶用山里的木料镇了起来,墙面的搁置架就是山里的原木凿了口,放了木板改成了最简易的书架,然后用芦苇帘分割成喝茶和吃饭的不同区域。
生活中的细节呈现美 静心如此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简陋的空间,却有几处花的布置,还是插花作品,都是真如师父亲手插的,用的是山野里随手可采摘的花材。后面听师父说,她从来没有学过插花,都是凭着自己的感觉随性而为的。我本来想和师父交流一下学习插花的心得体会,又把嘴边的话咽下去。最好的花道精神就是人与自然的交流,是在室内也能表达出如花在野的生命状态,师父无师已通达,是最好的状态中,又还要技法做什么?
我们一一落座,真如师父的师父,圆通师父也来了,大家围炉烧柴火煮着老白茶。圆通师父常年在福建的另一所寺院修行,一年也很难得回来一次两次,回来第二天被我们刚巧赶上了。
柴火煮暖茶师父向我们介绍,这座寺院就像我们看见的一样,是没有院墙的,不仅小而且还比较破漏,可是在真如师父很用心的打理下,插花、种树、煮茶、种菜、养猫、做功课,一点点就变成了虽小而简,又素与美的一处地方。
处于08年地震后的深山,这里不像其他名山大川的大寺院,香火说不得旺盛,有些房屋尚还有部分漏雨之处。寺院的衣食住行,一切的开销,就靠着30亩的猕猴桃产销来支撑生存。因为僧人更重于修行本身,也不愿升起无谓的贪嗔心,除了各位主动愿意结善缘的居士,并没有太多的销售渠道,今年有一部分猕猴桃尚处于滞销的状态。然而最难能可贵的是,师父不会主动推销,还对我们一起来的大哥主动提出明年帮助解决一半销量的承诺回应,很欢迎我们来寺院喝喝茶,不要有任何压力和思想包袱,哪怕明年一箱也没能帮忙销售出去,也同样很欢迎大家回来玩。真是让我们觉得能有这份信念和坚持十分不易,也是钦佩不已!
寺院的收入来源,靠种每年植猕猴桃中午斋饭过后,我们同两位师父一起在云雾中随意走走,爬爬山。走到门口,拴着一只大狗,师父唤它的名字:“善来”。善来见主人到了,欢喜地摇着尾巴,又两只爪子向前伸伸懒腰,圆通师父也对着它双手向上,伸伸懒腰。善来接着打了一个哈欠,师父又对它再伸了一个懒腰。好像是在回应这只大狗,彼此间行行礼,打个招呼。
跟在后面的我看见这一幕禁不住噗嗤一下就笑了,这位第一次相见的师父实在是太可爱了,怎和以前所有遇见的师父都不一样呢?这一笑过后,心里却感觉马上就快要落下眼泪来。师父没有在新来客面前扮演一位师父所谓的庄严或者身份,他自然而平等的和动物回应,玩耍,无所顾及其他人会怎么看,只是在一种宁静又自然的空间中怡然自得。那种欢喜好像是一个纯真的孩童,这种浑身散发出的干净气场是多么罕有,弥足宝贵!
只缘身在此山中师父和善来
爬山的过程中,我们一行6人边走边聊着天。圆通师父怕大家有些不熟悉无趣,主动来询问大家各自的情况,细心又亲切,关怀又朴实着,聊着聊着大家就愈发的熟络起来。
那只叫做善来的大狗,此刻就不断在我们前后跑来跑去,不时停下来在路边的沟渠里叼一块石头跑着玩,不时又把石头埋进路边的泥土中,用爪子刨了盖起来。它快乐着,我就观看着它的快乐。对于一只狗,能和主人出来散散步,能叼一块石头玩就能活的如此幸福,那么对于人,人的快乐点在哪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拥有了那么多,还活的并不快乐?麻木的像一部按程序原理运作的机器,活在看似热闹非凡的尘世里,实则空虚不安。
山间的对话 山民家的柿子树转山归来亦是围炉喝茶,说话。居士老菩萨做完手中的活也过来了,人越坐越多,房间里挤着更暖活了。见难得能与师父这样面对面交流,我请教师父问题:“都说修行是要悟后起修,才算的上是真正在开始修了,那么什么是悟呢?如何才算的上是真正的悟了呢?”
师父回答说:“悟就是觉,佛陀就是觉者,是对一切事物,经历都能随时随地有的觉知,是带着这种觉知在修行、修持、生活。所谓修行不是说都要必须出家,有些人做在家居士也能有很好的修行,就比如苏东坡,王阳明,都是修持的很好的典范。这个就像一个学校有无数位教导的老师,每一位老师都有各自教导学生的方法,你适合哪种老师的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去学习好了。净土宗念阿弥陀佛也好,禅宗打坐参禅也好,唯识宗也好,修密宗也好,基督教也好,印度教也好,道家也好,只要心始终是放在正知正觉的正念之上就都是好的。佛教讲究的是一种方法,而不是门派,门第之分。当然判别是否是真的悟了,还是需要有师父或者说老师来做一个指引和界定的。”
听师父一席话只觉得惊讶,惊讶的是师父用最简单浅显的语言就讲出了佛教里晦涩的教义。更惊讶的是,很多宗教派别间都觉得自己的教派好,自家修行的方法好,你们都来学我这个好了。学了我的法门,别人家的已经不需要再修了。可实际的真实是,当我的是好,你的不如我的好,就不那么好,这仍然是落在三维空间中二元对立里,是掉入了一个新的陷阱之中。因而连佛陀自己也说过,这世间的修行有八万四千种法门,怎么修,如何修,全取决于选择自我最适合的。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对,就是错;不是高,就是矮,如此种种。其实又哪里有什么真正的好坏?对错?高矮?不过都是相对的,是当下的角度不同罢了,都是合理存在的。
这样的教理在普通的世俗中是寻不到的,只在宗萨仁波切、星云法师、济群法师这样的高僧大德中是如此表达。也实在没有想到在山野因缘偶遇的一位师父,能为我亲自做出了如此开示。心中敬仰,只觉得法缘妙不可言的相识,实在是太殊胜的福报,唯有欢喜感恩!
围炉茶话自因果 欢喜常在无天涯深冬的夜幕来的快,大家的交流只觉得才是片刻功夫,怎么就是了近了夜黑。意犹未尽,又不得不起身告辞,两位师父亲自送我们驱车离开。
有时候很喜欢进到寺院里去走一走,坐一坐,喝上一杯茶,这其实是一种内心声音在指引,是喜欢上了这种安静自在,不争不扰的状态。仿佛能借着寺院里一缕袅袅腾空的轻烟,以涤净红尘中的一片拙垢。由此心镜渐明,灵宝增光,恢复了本来的面貌。
这样一座寺院,他没有重重辉煌的大殿重楼,没有那么多尊金身菩萨可以让人叩拜,也没有提出那么多禅机话术。这里只有一二位师父,身着绛黄的朴素布衣,默默打理着一座没有围墙可阻隔的清贫寺院。种一方田产,秉承古代寺院的理念传统,靠勤劳的双手,自给自足,不为商业化而折腰化缘,攀缘附求。又兼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意境,借山入画,享自然美学之道法。喝茶没提收钱,斋饭也不提收钱,一切都是发心随喜自愿。师父说这里是陋室,却让我真正懂得了安贫方可乐道的大慈悲,般若大智慧。
我自认是一个时光的旅人,飞过万米高空,行过山川流水,只为寻找一处佛陀在经文中所描述的,美好的人间修行净土,不过是机缘未到,一无所获。原来真的像描述中所言,有缘自会相遇,不要着于外相,你的心自会引领,告知一切。心安处,即是灵魂安妥的家园。何必再作寻找?这里已有最好的答案!
2018年12月9日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