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人提出过一个观点:父母和孩子,属于利益不相同的两类人。
父母和孩子,为什么他们的利益会不相同呢?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养儿防老。子女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养家糊口,能依靠父母最好。
一方希望子女来养老,另一方希望父母帮子女一把,这双方就会起冲突。如此,父母和子女的大战,就会一触即发。不然,如今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孝的事儿发生。
从古至今,人都是“唯利是图”的生物,看到有利可图的事儿就去做。而看到无利可图的事儿,他们就会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父母教育子女,长大后要孝顺父母,对父母好一点。等孩子长大后,竟然变了嘴脸,没有了以往的孝顺。
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人性善变,没有人可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02
退休后才醒悟:父母和孩子,不过是陌生人罢了。
村口的老陈,今年已经62岁了,一直跟老伴相依为命。至于他那三个孩子,也很少回家看望两位老人家,这让老陈无限悲叹。
大儿子在隔壁城市买了房子,负债累累,只能每天起早贪黑去干活,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就别说回家照顾父母了。
二儿子搬到了市区,有两个娃娃要养活,平时也要加班加点赚奶粉钱,所以二儿子把精力都放在照顾孩子上,而没有时间顾及父母。
三女儿嫁到了外地,离老家上千公里远。况且,她也有了二胎,连相夫教子都没有时间,那回老家照顾父母,不过是天方夜谭罢了。
这三个子女,都在忙着自己的事,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完全没有把父母放在心上。虽然老陈知道他们也不容易,但老陈还是觉得很失望。
失望在于,自己养了孩子二三十年,为什么孩子就没有孝顺父母的那份心呢?难道说,养儿防老,就是一场奢望吗?
03
对此,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如今的年轻子女,做不到跟以前的人一样,留在父母的身边,照顾父母,孝顺父母呢?
因为环境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以往是小农社会,科技不发达,交通不便利,那孩子就只能留在老家,跟父母一起住,那养儿防老就是很常见的事。
如今已经不是小农社会了,而是信息化的时代,科技发达,交通便利,一线城市和各大省会城市都有机会,那年轻的子女就会跑到大城市去赚钱。
孩子到了大城市,就会开启新的人生,而父母,就会被他们抛诸脑后。于是乎,农村的“留守老人”就愈发多了起来。
同时,如今生活压力大,工作也特别疲累,普通的打工人基本没有休息的时间,赚钱也不多,那年轻的子女们,哪有精力、时间、钱财去照顾父母呢?
环境变了,潮流变了,趋势变了,生活的情况也变了。到最后,“养儿防老”的模式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04
现在的子女,不啃老就不错了,怎能要求养儿防老呢?
近几年,内卷特别严重,与此同时,啃老的观念也逐渐普及开来。以往谈到啃老,我们会一脸鄙视。如今谈到啃老,我们会觉得很正常。
就拿买房子这件事来说,如今的年轻人,单靠自己是买不起房子的,那他们就只能求父母帮忙,掏空父母的棺材本。
想到孩子不容易,父母就会掏空棺材本,不计后果帮孩子。父母觉得,只要自己对孩子好,未来,孩子也会孝顺父母。
这种“我对你好,你对我好”的观念,是正确的,但不会成为现实。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你越希望孩子孝顺,孩子越是不孝顺。
试想,孩子有了房子,还要拼命打工还房贷,同时也搬出去住了,那他们也许连自己都养不活,连房贷都还不起,哪有精力去顾及父母呢?
05
有的人会说,我家很有钱,有房有车有存款,孩子也不用背井离乡,为什么孩子依旧不孝顺,就跟陌生人一样冷漠呢?
因为孩子也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孩子结婚之前,还有可能对父母好。等孩子结婚之后,有了小家的他们,就不会有照顾父母的心思了。
有两句话,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娶了媳妇忘了娘。”“嫁了丈夫忘了爸。”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一旦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多了丈夫/妻子,父亲/母亲的角色,那他们跟老父老母的距离,就真的越来越远了。
岁月逐渐流逝,父母和孩子,不过是两个世界的陌生人罢了。从现在开始,每一代的父母,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也许,不是孩子的问题,也不是父母的问题,而是生活方式和人性心理的问题。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