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坐车去西栅,在门口等车的时候,又看见一拨拨的人前来,一拨拨的人离开,都是导游举着个破旗子,叫着跟上跟上,一群群老头老太太穿着五彩的衣服来来去去的,还有车也进进出出乱哄哄的。
等车总嫌时间长,老人家们把能坐的地方都坐了,不能坐的地方挤挤也坐了。
一个五十多岁的瘦女人在看手机,说怎么不接电话。旁边一个高个男人生气地说她,你领队的做什么,不就是要一个个盯着吗?为一个人大家都等着,我们怎么去下一个景点?这么多人,没有一个购物的……那个女人说那么多人,盯着这个漏着那个,我都叮嘱几遍了,那个男人继续在女人身边叭叭骂着。
儿子说你看,跟团就这样。
其实,购物,也逛过来的,买啥呢。染布的衣服好看,穿出去未必像样,感觉隔着时光。那些包包手伴什么的,价钱可观,不实用,买了估计就是搁家摆着提示曾经到过某地吧。
不过,依我们门票买下来,好像跟团更便宜些,我们光门票和来回车票早超那个团费了。
来到西栅。
西栅更美一些,适合早晚在石板路上慢慢溜达看看水里的柔波。这里规模大,水路四处交通,水也清澈。
虽然也是商业气息浓厚,但是他们多数只是在那里静静地做他们自己的事情,做手工的食品工艺品,还有屋内小店有人系着围裙柜台里瞌睡。行人有在水边小坐,有人在巷子里逗留,午后的阳光在石板路上留下斑驳的影子,有人在隔水回廊处唱着越剧,有人鼓掌叫好,像个慵懒的下午。
走出巷子,我们又去了出口处木心纪念馆。我也没看过木心的书,但是知道他的那句话: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纪念馆里有他手写的不少原稿,细细密密的字,还有手写的诗稿,让人不由得心生羡慕,我们差不多告别了手写,一切都是快节奏,天天都很累,所以很怀念从前的慢,从前在屋檐下田间听杜鹃的日子。
他的家乡人替他建造了这个纪念馆,展出了他的不少画作。馆内还有个小图书馆,只是行人匆匆,谁会脱下鞋子在这里静静坐下,打开一本书呢?馆内只有一个工作人员在那里守着,一个个皮座位,不知等了多久。
出了木心纪念馆,我们结束了乌镇的走马观花一日游。其实,许多古镇都差不多,记得以前在三河古镇也有点这样的影子。现在只记得有个杨先生的故居。
今天,也记住了两个人,茅盾先生和木心先生。都是乌镇大家出身,原名分别是沈德潜和孙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