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低谷时期,那时候什么都是真的,也是磨炼强大自己最好的时候。”
低谷是什么意思?又是出于哪个典故?
纵观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历史,哪一段算是低谷时期?
是1915年外忧内患、沦为英殖民地之际,尊孔复古逆潮汹涌,全国上下死气沉沉,像一个沉睡的雄狮,在鱼肉板上任人宰割?
我说,不是。
1915年—1923年,以陈独秀为首成立的《新青年》杂志社以星星之火之势,掀起一股思想改革运动。在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之时,重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等人,打开封建思想的束缚,给恶毒的侵略者、迂腐的顽固派一记记沉痛的耳光!
那段时期如果是低谷,又怎么会涌现出如此多的英勇顽强的仁人志士,设身处地保卫国家?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可我不得不说,这段时期也确实是低谷。因为在那个恶劣的环境下,你要么死,要么战斗,不会给你第三种选择,才让所有人把心都摆上台面,才让看似弱不禁风的青年才俊有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把气愤化为炮火的气度!
我特别崇敬这段历史的每一个曾战斗过的人,他们没有枪炮,没有武器,有的人甚至连打架都不会,可他们有思想,他们看透了社会的劣根性,恨透了麻木的民众,除了武器,他们能做的就是用文字和新思想一次次去敲打,一把泪一把血汗、没日没夜地写,写进民众的心里,写进民众的血液里,让他们做梦都要思考到底要何时才能醒来!
每一次革命的尝试都会有失败,也会有无奈,隔着历史的玻璃窗,我为那些惨死在新文化战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心痛。
今天的文化开放与和平安定让我们渐渐忘记了那段历史,可能是因为我们不再需要战斗,所以才又陷入迷茫吗?
我不敢妄自菲薄。
我只想安静地站在历史的长河里,一字一句地阅读每一个片段,把疑问交由时间,让它们来给我答案。
我曾经怀疑自己一辈子不会写文。因为我不自信,生活在不被爱的环境里,很自卑。
可正是那段时间,大概是6岁到22岁的时候,我一直在偷偷写日记,写了整整一大箱笔记本,已经在一次清理卫生时被父母卖掉了。
直到现在我还是会感谢那段时期,我把最后一本日记本留下来,锁在橱子里,不会再去翻阅它,却在它的注视下,一天天成长、成熟。
今天,应总部要求来配合整理退休档案。当我从铺满灰尘的柜子里拿出那些档案,轻轻地打开第一份材料时,我愣住了:一叠叠陈旧的材料,整整齐齐地用麻绳装订,每一份材料几乎都是工工整整手写的,因为本子纸大小不同,被折成一样大的尺寸,封存在一起。
有薄薄的宣纸、有记账的本子纸、有不知哪里来的颜色很深的纸张,都是钢笔的痕迹,清一色的标准书法,没有一处涂改,没有一处潦草的地方,展开的瞬间,我都以为是印刷上的字迹!
太不可思议了,看到最后我都有点感动。
他们到现在都得八九十岁,甚至一百多岁了,也就是说,有的人是经历过新文化运动的,大部分人是经历过战争的,我不敢想象,是怎样的毅力,在那个吃不好穿不暖的年代,让他们对汉字、对自己的每一份记录都有如此认真严格的态度!
从早上八点半到下午四点,我们在风尘仆仆的档案室里,把每一份档案整整齐齐地归类,那些尘封的记录,就这样被静静地放回柜子里,连同那一叠叠的、静静的档案纸,随着他们的人生,逐渐被人遗忘,逐渐卷入历史的漩涡……
![](https://img.haomeiwen.com/i6290717/0f8a8f75085bbea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