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县里搞了个几校联合的教研活动,早上听了三节课,然后是评课,下午参观集体备课和中考经验交流。
早上听了三节公开课,第一节是《皇帝的新装》,第二节《猫》,第三节复习课《白求恩》。三节课都是用比较传统的方式去落实听说读写的,第一节课创设了情境,但是觉得情境的创设没有贯穿整个课堂,整个课堂没有什么新意。第二节《猫》我也曾上了一节公开课,授课老师注重的是阅读理解的引导,而我侧重于写作构思的发掘。今天的授课老师紧紧围绕文本去指导学生在多层次的阅读理解文章的主旨,深入文本,最后又跳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其实能做的确实不多,要在一节课中突出一个重点,突破一个难点就很好了,但是很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有时候很难取舍,我们很怕没讲到位,一篇课文总想面面俱到,什么都讲给学生,结果学生可能什么都没记住,我就常常犯这样的错误。
看来,以后一定要花时间认真备课,一课一得,不要贪多,让学生学完一课总要留下一些印象深刻的东西,哪怕过了很多年都能想起来。
下午听了一节集体备课,感觉她们今天的集体备课过程不是很好。我觉得真正有效的集体备课应该是,主备人先陈述上课的思路,课件设计的意图,然后其他参与备课的老师对教学流程和课件的设计做出点评,指出好的地方和需要修改的地方,特别是侧重提出修改意见。
但是,他们这样的集体备课,总比自己个人闭门造车要好的多。
虽然一天的活动下来有收获,但是也感觉到活动有点敷衍和流于形式。
为什么我们要做一些真正的教研那么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