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贴春联,不吃汤圆,主祭祖、喊魂,这是家乡过年的一大习俗。
在文山这片阔土上,汉、壮、苗、彝、回、傣等10余种民族大杂居,各民族都有各民族的过年习俗,苗族过年除去延续老一辈子的习俗之外,另一大看点就是立花杆踩花山。

大年三十那天除了大扫除之外,喊魂之前主男们还要备好祭祖的烧纸。他们一般都选一块厚实的长木板,把大小剪好的烧纸七、五张叠整齐放到上面,用木棒敲打凿子顶部,在烧纸上打出印即可。打纸凿子的力度得适中,用力的大小还决定了印的清晰度,而且只能打出印,不能打穿透,打出来的印形状还得规整。
家乡的年三十里有声有色又有味,每一个春节都喜欢听打纸凿子那“嗒嗒嗒,嗒嗒嗒”的颇有节奏感的声音,喜欢看穿着新衣服满村子走的乡人,喜欢闻农庄里弥漫出的那股浓烈的檀香味,嵌入的是稠稠的年味儿。
在家乡,大年初一女的不可串门,进别家人的门会给人家添了一年的晦气,还被似为扫把星,大家大可以在院门前呼朋唤友,在阳台上聊天对讲。这天不许叫人起床,然而再泼辣的主男也得乖乖做家务,这是“规矩”,女人不急不忙,可睡到自然醒。大年初一可谓一年中最为慵懒的一天,晒晒太阳、逗逗小孩、溜溜弯也就过了。
初二,热闹喜庆气氛浓郁,大伙儿邀约去花山场,一树花杆脚下,男的以汉装为主,女的以苗装出场,着装绚丽多彩,似彩蝶簇拥花山头。

花山上舞歌斗牛,歌以新唱法为主线,老唱法为副。新唱法一种是翻唱一种是新谱的民歌。然而苗版的《我家在中国》是这样取词的:无论你身处天涯何方,不要忘了我们是中国人,一个天下地上都是中国……还有调侃版的翻唱,比如《小草》:没有肥肉,就吃青菜……当然这种翻唱不会在花山上出现。如今比较悦耳动听的新民歌有《我们的名字叫苗族》、《假如你是一朵花》、《咪哆蒙》等等,它是由一人或多人在舞台上演唱,万人在台下举目观看、齐耳聆听。老唱法则是对对歌,以前在山里高歌、对唱,现在在花山场上现场对唱毫无违和感,歌词可以诉苦诉怨,假骂人、假损人,歌颂新时代、歌颂家乡。对对歌精彩之处在于现场发挥自由对唱,而不是你唱你的,我唱我的,需得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情歌对唱别具风采,女的唱道:“天地接踵而来啊,天地完结。小郎君啊,大路弯弯,越走越弯,它越弯越靠近金龙山,金龙山上有座庙,初一十五人人拜求于金龙山,高山高情山。为什么郎哥都有心要小郎妹,要好好哄走郎妹,回到家,难道郎哥的心不也难想么?”
男的便开腔:“天地接踵而来啊,天地完结。小郎妹啊,大河涨水来声大声,花开大声来,好摘瓜,当真郎妹跟郎哥做一个家?天地完结啊,小郎妹,瓜皮薄又薄,好又好吃,郎妹说得这么好,郎哥要跟随郎妹的歌声,跟到哪一天,才会与郎妹相会着。”
对对歌出彩在一个“对”字上,会对的“驰骋沙场”,不会对的难免被对得“落花流水”。花山上除了歌舞还有精彩的倒爬花杆、斗牛等等。

踩花山一般在初六、初八结束,人比较旺的花山,还可以延续后几天。总之家乡的年可以热闹到元宵节,年味才悄然褪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