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减出幸福来了吗
朱永通老师谈到“减负”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出了“灵魂三连问”: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心灵成长是否与知识习得同步?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教育迷失了方向,无视人性、伦理与文明?
——经由我们的惯性和经验建构而成的教育环境,是不是在“消灭”儿童呢?
至少在十几年前,就一直提倡“减负”,就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今天,“减负”又升级成为“双减”,除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要减轻课外培训负担。
说起来好像并不难,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呢?
我们学校隔三差五地就会去班上问卷调查,查每天的作业量,如果发现晚上有超出一个半小时的情况,就会批评班主任——没有协调好各科作业。
可是,这个“时间”本身的差别太大了。有的学生会利用时间,在课间或者自习课就会完成大部分;有的一道题就能算上半小时,还做不对(有不会的原因,也有习惯不好磨蹭的原因)。
而且,考试这个指挥棒太重要了。倒不一定作业多成绩才能好,但相对来说,练得多了,肯定会好一些,尤其是对大多数中等的学生。
于是,学校后来干脆把每天的作业全部统一,但是,有时候真的有教学进度不一样的情况,所以执行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
总之,在教师这一块儿,我就觉得“减起来”特别不好把握。
朱老师还提到:相对于课业这一显性的负担,孩子心灵上、精神上的隐性负担更值得关注。因为呵护美好人生的成长、培养人格健全的文明公民,才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朱老师列举了三个案例:
1. 《不想再见一面的老师》:
一同学见到当年的语文老师,竟然装作不认识。原来是小学四年级时,这位同学在作文里写到“我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而老师则用红色钢笔在“教师”前面,添上了“代课”二字。这位同学说,他一直为父亲是教师而骄傲,但是,“代课”那两个字,让他的骄傲变成了耻辱。从此,他厌烦作文,厌烦学习。“代课”二字,成了他心灵上巨大的负担。
2. 确保优生学习时间的赵老师:
赵老师是某重点中学的班主任,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前几天,班上一位有望冲刺省高考状元的学生奶奶去世了。为了确保该生不耽误学习,他给来校请假的父亲做思想工作,让全家瞒着学生。之后,又在班会课上表扬该生,并在家长会上号召其他家长向他们学习,最后在高考经验交流会上洋洋得意地讲他的宝贵经验。可以说,他丝毫没有考虑过学生的感受。
3. 学生的攀比现象:
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学生上学都穿校服,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攀比现象,但还有学生在“鞋”上互相攀比。
这些看不见的伤害该怎样避免?
教育,是为了让人生更美好;“减负”的起点应该是为了每个人幸福、健康地成长。所以,我们开始“减负”的同时,一定要记得时不时问一问自己:减负,减出幸福来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