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质阴柔,偏于冷淡,便觉得不免有矜持心。“凡有矜持心者,必与人隔、自己孤,心田不得开朗,非常痛苦”(牟宗三先生语),可算是说得明白。
2.前日与同学说话,颇为急迫。虽无客套意思,但细察之,恐为名利二字所困。晚间又犯。
3.色心未去,终不自然。朱子曰:“若于货、色两关打不透,更论甚学”,勉之。
4.良知在人,自有等差。若说天之良知,原是人人有的,只随自觉多少,便有种种次第。龙溪诸先生见处高,念庵诸先生未免不及,然成功则一。虽曰“知善知恶底是良知”,然在人却是随开随蔽底。古人如此说,多是当机指点,如今若以主宰者便是这知善知恶底教人,恐不免有差。
5.电影人常说某电影很能表达人性,意在说能表达出对人现实生活种种复杂心理的反映,窃恐与“生之谓性”相近。
6.愿得二三师友指点、讲习,使不堕落。网络讨论固好,但终觉少意味。
7.明儒常说“见性”,天命之性固不可见,然气质之性却可见。只所见者,“浑然一体”(延平先生语)、“全气是理”,阳明所谓“无性气之可言”,或是如此。
8.朋友难得,不是客套,便是利害。求能通彼此之心、能相与切磋的人,已十分难得。现实不免分裂、冲突,又如何保障网络上能彼此无间?更似营造出的安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