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公祠,原名宝晋斋,位于无为县城西北隅,是为纪念北宋著名书画家、无为知军米芾而建。米芾(1051一1107年),字元章,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人称“米襄阳”。北宋崇宁三年至大观元年(1104一1107年),米芾知无为军。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时人感其德政,在他离任去世后,于米公军邸的旧址上建米公祠以示纪念。
米芾崇尚晋人书法,宝晋斋是他得到晋人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王献之《十二日帖》墨迹后自题的书斋名。时值北宋崇宁三年,他将3种法帖摹刻上石,并于宝晋斋前掘池建亭,即墨池、投砚亭。当年,米芾每于政暇之际,先抱笏揖拜立于池北的石丈(后称拜石),然后挥毫于亭中。此石丈为石灰岩质地太湖石,玲珑窍然,原在黄洛河边,米芾见之十分喜爱,便移至州署。米芾拜石不拜官,时人以为怪癣,传为奇谈,实则反映出米芾恃才傲物、与世不谐的鲜明个性。
原斋毁于兵火,明万历二年(1574年)和清乾隆元年(1736年)两次重修。乾降三十七年,县守张公侨陈洪授所画拜石图刻于碑。乾隆三十九年,县守张琨玉始建拜石轩、书画舫和香月亭,并自为记勒于石。清咸丰元年(1851年)又毁于兵火。清光绪三年(1877年),知县王峻又重修,建米公祠3楹,门居中,于池之左右盖耳房3间,外侧缭以土垣并间以竹篱,环池循势垒假山、并搜集米公遗刻“墨池”、“画菜”2碑和其他石刻入祠内。
米芾当年所藏碑刻早已毁失。无为后守葛祜之根据米芾拓本重刻,南宋咸淳年间曹之格任无为通判,又重新慕刺、并增入晋人法帖及米芾帖多种,题名为《宝晋斋法帖》,其原刻至近代又毁于兵火。现米公同内收藏的晋唐以下历代名家碑刻150多方,多数为刘秉璋在任江苏按察使时携带至无为的。刘秉璋,字仲良,庐江县人,曾任淮军民学营统、江苏按察使、浙江巡抚、四川总督,是曾国藩的部属。当时他在无为县城内拥有私宅、花园,新中国成立前碑刻散置于其私宅中。1950年,全部移入米公柯,1960年代又将石刻嵌于墙壁间从而使这批珍贵碑帖得以妥善保存。此后无为县文物管理所对碑刻进行整理编撰,第一卷《宝晋斋碑帖选》已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他的正在着手准备陆续出版发行。
米公柯碑帖刻石十分珍贵,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其中有米芾篆书《御制文宣王赞》、“墨油”、“面菜”、清张琨玉题“宝晋斋”、清光绪三年知县王峻撰文并镌刻的重修碑记、潘效安的《嵌修无为碑刻记》等。这些碑刻内容翔实,记述了历代维修情况和经过,是考察米公祠兴衰的宝贵资料。(选自《巢湖人文景观》)
网友评论